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规划》中指出:“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乡村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调。
振兴乡村战略的最终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这里面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规划中提到的多个方面都与教育密切相关。《规划》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如果没有一所环境美丽、教育优质的学校,就根本谈不上宜居,如果达不到宜居的要求,乡村就留不住人,留不住人就谈不上振兴。《规划》还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体现了中华文明,有效地传承中化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形成新时代的文明乡风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规划》在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一章中的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作为第一节列出,这充分说明了发展农村教育实际上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现状仍然不能尽如人意,由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农村教育的规划不到位,目前农村学校萎缩情况比较严重,学生流失,教师缺乏,教育质量不高,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与乡村全面振兴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学校布局的规划。应该根据不同乡村的类型,进行学校布局规划,解决以前盲目地撤点并校带来的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保障学生有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要强化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和质量提升,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但对提高农村学校的质量有很大作用,也非常有利于解决由于不均衡发展造成的城镇学校的大班额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并要有具体措施保证优秀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乡村学校建得好容易,但要保证教师教得好才是乡村学校办得好的关键。只有解决了乡村学校办得好的问题,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目前,乡村学校的条件艰苦,教师付出多,就应该有特殊的鼓励政策。等到乡村真正美丽、富裕了,就会形成吸引人才的有利条件,乡村学校可能是大家争着要去的地方,到那个时候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也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