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经济社会的全面系统调研
开展“十四五”经济社会重大课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研究并上报上级单位
结合国家、上级规划思路及要求,编制“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对“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草案要进行论证
“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上报人大通过
“十四五”规划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和各级地方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十四五”规划编制需要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战略任务、重大项目布局和主要政策措施等。
问题 | 重点与难点 | 重点与难点详情 |
---|---|---|
1 | 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 |
需要根据上位规划要求,结合规划区域情况,梳理确定区域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体系、阶段划分、主要内涵、核心路径、目标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
2 | “十四五”指标体系 |
围绕阶段性目标,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指标体系。 |
3 | 区域主题词设定 |
地市、区县发展定位将主要围绕“实力、智慧、品质、美丽、和谐、幸福、平安、健康、生态、文化、魅力”关键词展开。 |
4 | 虚实“两个空间”整合 |
在实体空间布局、提高发展质效的同时,更加注重虚拟空间的渗透与利用,包括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现虚拟和现实空间的高度互动、合理管控,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
5 | “新三驾马车”驱动 |
在积极应对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结构新变化的同时,更加关注新型投资、新型消费和“一带一路”新“三驾马车”的具体落实。 |
6 | 区域整合融入 |
区域发展如何更加紧密的融入区域发展,包括融入长江经济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大湾区,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等 |
7 | 底线与约束 |
合理评估确定资源环境承载力底线,控制好发展速度、就业、居民收入、社保等发展底线,以及强化落实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的生态底线、各类风险防范的安全底线等硬约束。 |
8 | 改革攻坚 |
“十三五时期”的改革试点经验将加快推广扩面。创造新供给和释放新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推进落实能源、产权等关键领域改革。行政审批改革基本完成,数字化审批将基本实现,政府行政效能与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 |
9 | 现代化产业体系 |
区域围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平台化趋势,抓住数字经济、健康经济、消费升级、大文旅、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蓝色经济、文化创意、六次产业融合趋势机遇,推进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智能+、文化+、健康+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强化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基础产业。布局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未来汽车、新能源、智能装备、新一代通讯技术(量子通讯、5G)、精准医疗、生物技术等等产业热点领域布局发展。 |
10 | 产业“引擎”培育 |
电动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的产业化普及、互联网-物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对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需求、健康消费升级带动的生物技术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等将成为“引擎式”的重大产业驱动力。 |
11 | 应对消费升级需求 |
应对消费品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消费行为由从众模仿型向个性体验型转变,消费需求的高端化、个性化、定制化特征日趋明显,聚焦培育发展新零售、新体验、新业态创新。 |
12 | 园区新版本 |
中国大开发时代结束,产业载体强化整合与更新。具有产城融合特征的产业社区、产业公园、产业新城、产业综合体等载体将成为中国新经济、创新经济的主要承载平台。 |
13 | 空间优化与提升 |
生态红线、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几条红线约束进一步强化。五年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生态规划深度整合,一张蓝图干到底。围绕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亩产论英雄、市场准入放宽、项目准入收紧、节能减排与生态经济等成为配置资源、评估项目的关键依据。 |
14 | 公共服务新需求供给应对 |
应对包括“二孩”效应带来的教育、医疗等供给扩量需求;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健康、养老、医疗等服务的转型;应对消费升级和品质提高带来的公共空间、运动设施需求的增加;应对提升文化自信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与设施供给的需求增加。 |
15 |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
“十四五”时期,如何有效打开城门,放宽城市准入门槛,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如何推动打开乡门,允许城市人口到农村购房、租地、创业、居住。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六次产业,推动城乡服务均质化,实现城乡互动可持续发展。 |
16 | 创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
法治社会建设逐步深化。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和手段,应对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复杂化、社区社会化、家庭小型化、社会流动加快等社会结构分化,应对主体意识提升,食品、医疗等安全关注,道德约束和社会信用强化,以及社会心理救助等需求新变化带来的社会治理新挑战。应对实时、交互、快捷、高频的“微时代”,网络社会与虚拟社会空间、暗网,并与现实社会高度互动网络社会治理。应对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恐怖主义袭击、未知流行病和生态环境危机、金融风险新型社会风险应对,构建安全体系。 |
17 | 生态经济升级 |
围绕推动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进入到生态经济的转化,加速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强生态准入,强化生态治理和管控,建设美丽中国。 |
18 | 新基础设施保障 |
结合区域需求,合理引导布局建设轨道交通、城际铁路、高铁、通用机场、骑行步行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5G基站、物联网基础设施、北斗导航应用、大数据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充电设施、共享网点、公共空间等公共共享设施。围绕乡村振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