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研究  |  服务热线:400-666-8495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产业链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竞合关系的各产业部门和相关企业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四个维度的概念,而这四个维度在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和产业价值分割的动因驱动下,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之间进行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的内在规律就是“四维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和“无形之手”。“四维对接”模型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实践中,除了这只“无形之手”,还要有“企业内部调控”、“市场结构与行业间的调控”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三只“有形之手”对产业链的形成进行调控。产业链规划和设计的基点便是如何使“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友好的“握”在一起。

我们关注产业群、产业带、产业集聚区,我国关注产业协同、资源聚合、对接机制、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研究产业技术路线图、我们研究经济模型、乘数效应、四维均衡及价值实现,我们将工程技术、区域规划技术及产业研究纳入产业链及全产业链的设计中,为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专项咨询服务。
  • --新经济产业链招商图谱研究及策划
  • --新能源产业链招商图谱研究及策划
  • --新材料产业链招商图谱研究及策划
  • --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林业(林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畜牧业(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汽车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机械制造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服装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现代生物工程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煤化工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高新技术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文化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文化创意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IT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物流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体育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旅游产业链规划及设计
  • --循环经济链研究及规划
  • --生态链研究及规划
  • --全产业链研究及设计

产业链的功能

对于一定地域而言,产业链的形成可带来区域经济的增长;产业链接通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产业链区际延伸为消除区域市场壁垒提供了可能,也为统筹区域发展提供了现实途径,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对于微观主体产业中的诸多相关企业而言,以互惠互生、协调合作为主的产业链模式能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能促进专业化效应的产生,提高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缓和了协作关系中原来固有的问题,避免增加纵向一体化的不灵活性和管理上的复杂性,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能够提升产业链成员企业的竞争力。

政府在架构产业链时需重点识别的因素

市场因素: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需求结构)。 政策因素:产业发展规划、政府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维护、经济指导。 区位环境:社会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历史文化、教育事业水平,开放程度、社会的稳定性和人口素质等);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原有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水平、生产的协作配套条件、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供应情况和劳动力素质等);技术创新因素(主要包括:科技实力、科技创业服务、投融资及技术成果和产权交易服务的建设、科技创新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度等);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原材料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本地的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等)。

产业链形成的“四维对接”机制(内模式)

产业链对接机制

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

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是:从供需链内部的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开始, 引起产业链的载体--企业链的有效对接并形成一定的空间布局。由于产业链内不同地区和形式的企业链实现价值的不同, 直接导致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空间布局、供需流动的特色与差异, 这些差异会促使企业链之间不断竞争并推动产业链的不断演变, 直到在“四维对接”机制作用下, 产业链内部实现一种均衡并达到稳定状态时, 产业链才最终得以形成。对于产业链的四个维度来说, 是以价值链为主导, 以企业链为载体, 通过企业链在空间的分布, 来实现供需链的相互链接和价值链的实现。
产业链的四个维度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对接。对接的内容影响着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 对接内容越丰富, 产业链就越长。
    图2(产业链三维双立体对接图)是说明产业链“四个维度”在“三个层次”进行对接的三维双立体对接。图中1、2、3表示第三个层次的对接——产业链各维度 内部的对接。1表示供需链维中的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2表示企业链之间的对接,3表示空间链之间的对接。4、5、6表示第二个层次的对接——企业链和供 需链、空间链的对接。7表示第一个层次的对接——价值链和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的对接。首先,需求链的变化引起了技术链的变化,需求链和技术链之间进行 对接,也就是图2中的1所示。接着,供需链的对接引起了企业链的对接,也就是4所示。企业链的对接是在企业链之间进行的,也就是2所示。企业链的对接又引 起了空间链的对接,也就是5所示。空间链的对接是在不同空间之间进行的,也就是3所示。当空间链的良好对接满足了供需链的对接要求时,也就是6所示,产业 链就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形成较稳定的产业链组织形式。在对接过程中,以上三维还要和价值链进行对接,如7所示.以促进产业价值的实现和增值。
    价值链是产业链的对接导向。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都顺着价值链的方向走。缔结产业链的关键在于让产业链成为价值链,并形成合作、多赢、共享的联盟关系, 即让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利润(马燕等,2004)。价值链和供需链的对接,会导致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价值链和空间链的对接会引发产业转移。发达国 家将价值低的生产环节转到发展中国家,自己集中发展高新技术,占据价值链的高端。
    产业链的对接主体是企业链和空间链、供需链的对接。企业链和空间链的对接主要是产业配套半径问题, 产业配套半径的大小和远近决定了产业链迂回的形态( 吴金明等, 2005) ; 企业链和供需链中物流链的对接就是供应链管理,而与技术链的对接则为产业创新奠定了基础。
    产业链的对接基础源于各维度内部的对接。包括:

供需链中的对接——本质上说是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的对接

    消费需求必然引发生产需求并导致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之间、各级生产需求之间、需求与供给能力之 间的相互衔接(邵昶, 2006)。

空间链的对接——产业链的地域分布

这种对接要求产业链在全球、国家、地区三个层次上相互对接。它可分为同一产业链内部节点之间、不同产业 链之间和不同产业链之间部分环节的交叉对接。

企业链中的对接

这种对接主要分为同一条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对接和不同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对接。前者实际上 是分工和交易的问题, 即企业的边界问题;后者则是在不同市场结构和政府产业政策影响下的企业横向协作与扩张问题。
产业链三维双立体对接图

产业链形成的“四维调控”机制(外模式)

在产业链的四个维度中。价值链、供需链和空间链都是以企业链为载体的。从实践上说,企业链的形成和变化才是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作为产业链形成的表现形式——企业链。不完全由“对接机制”所决定,它还受到企业内部管理、市场竞争结构和政府调控的影响。对产业链的调控实际上就是对企业链的调控。对其调控也有四维:微观维——企业内部的自我调控、中观维——行业或市场结构调控、宏观维——政府监管或独立监管,以及对接机制维——产业链对接机制的调控。
    现实中产业链的形成是在上述“四维”共同调控下的产物。微观维调控解决的是“企业边界”问题,它和企业治理结构包括企业产权设计等有关;中观维调控解决的是企业与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地位关系问题,包括企业在产业链的节点中是否处于垄断地位及其如何调控等;宏观维调控解决的是如何引入竞争和提高企业的效率问题。微观、中观和宏观维都必然受到对接机制维的制约,只有在产业链良好对接中才能形成微观、中观、宏观维调控的动态均衡。
    产业链研究的是产业链中企业间的关联关系。如图3(维度间所调节的要素关系图)所示:产业集聚区,产业带,产业链
    影响这些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分工和交易矛盾的深化、“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自生秩序和构建秩序的耦合度。微观维和中观维调节的要素是分工和交易。分工和协调分工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企业外部市场间的企业分工和企业内部劳动分工的矛盾;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的矛盾。而微观维和中观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企业链之间的对接。宏观维和微观维调节的要素是“市场”和“计划”手段对资源的配置。计划并不是政府才使用的手段,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其实就是一种计划行为。宏观维和微观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政府对当地企业,主要是龙头企业的扶持上。自生秩序和构建秩序既是对接机制维和其他三维调节的要素,也是宏观维和中观维调节的要素。宏观维对中观维的调控体现在招商引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企业治理结构是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共同演化的结果,并不存在惟一的所谓最优的企业治理结构,现实中存在更多的是次优的治理结构。

产业链形成的“四大模式”

产业链在“四维对接”和“四维调控”之下,在现实中形成了一些具体模式。划分模式的标准是看产业链中主要节点之间的主要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之间有三种主要关系及契约形式。即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产权关联式关系(体现为企业通过收购、并购、持股、控股、参股等形式对其他企业进行控制)、准市场式关系(即企业间通过“关系型契约”所建立的较稳固的关系)。相应的“契约形式”有:“市场交易式”契约——纯粹的“商品买卖合同”、“产权契约”——企业持股或控股数量与质量的制度安排、“关系型契约”——既非产权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约关系。按照上述关系和契约形式,可以把产业链的形成模式分为市场交易式(市场交易关系、市场交易式契约)、纵向一体化式(产权关联、产权契约)、准市场式(准市场关系、关系型契约)和混合式产业链四种。

市场交易式产业链

指产业链中的企业之间是完全的市场交易关系。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平等。靠供需链而组成一个有机的链条
    优点在于:整个产业链中不存在垄断利润的节点,企业生产不会受制于某些厂商。
    缺点在于:产业链中的商品迂回程度较低,供需链中的技术链较短。此外,过于“独立”式的生产不利于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不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整体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由于除了自己生产以外的产品都来源于外购,产品生产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大。
市场交易式产业链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

指核心企业通过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扩张而形成的产业链。产业链 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企业集团或总公司,有着产权的关系纽带。总公司或集团公司通过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对其他企业保持着强有力的控制,靠企业间的产权纽带形成 一个产业链,它是一种在产业链内部进行“自给自足”的模式。...详情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

准市场式产业链

指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通过虚拟、OEM、ODM、特许经营连锁、外包、战略 联盟、租赁等既非市场交易又非产权控制的形式,以及处在自己上游或下游的企业形成的一种既非完全市场交易又非企业集团内部关系的产业链。这种模式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当企业和供方或买方建立起一个较稳固的市场交易关系.形成“关系型契约”时,企业链实质上也就变为“准市场式”。这种模式往往存在于商品经济 高度发达、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非常高的情况之下。由于“关系型契约”不像产权纽带一样稳固,对核心企业控制链条的能力要求很高。...详情

混合式产业链

混合式产业链是指含有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准市场式这三种产业链模式中的二种或三 种的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现实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指在同一条产业链中的某一部分是一种产业链模式,而另外一部分又是另外一种产业链模式,在产业链的部分环节还是具有所属产业链模式的特点。如在某一个产业链的部分是“纵向一体式产业链”,那么,这部分产业链就具有纵向一体式产业链的特点。
从技术链和企业链进行对接的情况来看,它是技术链比较成熟情况下的企业链对接方式; ...详情

产业链形成的“4+4+4”模型

产业链模型 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四维对接机制”,这是产业链形成的“无形之手”(内模式),而在现实中,还需要“企业内部调控”、“市场结构或行业调控”和“政府或独立监管” 这三只“有形之手”对产业链的形成进行调控。“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握手”过程就是现实中对产业链进行“四维调控”的过程和产业链的形成过程, 即产业链形成的外模式。     现实中产业链的实现形式为: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准市场式和混合式产业链。我们对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基于吴金明、邵昶这位专家提出的“4+4+4”模型(如下图所示):     最里层是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 即四维对接模型。     中间层是产业链形成的现实机制——产业链形成的外模式, 即四维调控模型。     最外层是产业链在形成机制作用下的实现形式,即四种主要的形成模式。     “4+4+4”模型的核心就是“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握手”,“4+4+4”模型就是“握手”的模型, 产业链形成机制也就是“握手”的机制。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能够促进企业对产业链的理解, 通过积极融入产业链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 还能促进政府根据产业链的形成规律, 制定相关产业政策,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