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首页 | 专题研究     服务热线:400-666-8495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下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向东向南分别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武汉距长沙300公里、距合肥320公里、距南昌260公里,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平坦的地势相比,中三角间山水相阻,地形复杂,面积却为世界之最,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要特征
1、三极三圈三核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个特大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呈“品”字型分布,分别为三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是三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和“核心力量”(是为“三核”);并以三核为心形成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共三大都市圈(是为“三圈”);三大都市圈,在各省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是带动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是推动三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增长极(是为“三极”)。
  2、主轴成环 城市同带
  以武汉--岳阳--长沙--南昌--九江--武汉之间的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部分长江水道构成横跨湘鄂赣三省的“环形”快速通道,成为三省生产力布局、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主轴;沿轴分布有18个大中型城市和13个县级市(核心城市50公里半径内市、区、县级市计算在内),形成狭长形环状城市密集条带,其物理地理空间呈“条带成环,沿麓分布”的特征(世界5大城市群有三个具“沿岸”特征)。
  3、珠联璧合 相映生辉
  城市圈、城市带和城市群,沿以幕阜山脉、九岭山脉为中心的山麓及外沿分布,城市群和位于其间的山岳森林景区(城市后花园),二者巧夺天工、举世无双的组合,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中国核心增长极
      城市群对巨型城市的取代是近50年来大国城镇化的主要趋势。欧洲的两大城市群是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城市群以及西北欧城市群。北美的两大城市群一个是波士华城市群另一个是五大湖城市群。东亚也有两大城市群,分别是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和中国长江三角州城市群。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模来看,称之为世界第七大城市群也毫不为过。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表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重点在长江流域和中部地区。这两个领域的交叉就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中国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核心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重要中部支点
      相比于其他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最大特点正是一个“中”字。作为承东起西、连南接北的居中地域,长江中游城市群确实有它的一些困惑。其一端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率先突破的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有市场竞争的优势。其另一端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该地区是财政优先支持对象。
      作为“天平”中间的重要支点,长江中游城市群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从城市群面积、人口规模和结构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比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更优。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将带来诸多利好
      在中国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的战略组合中,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非常明确的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支点作用。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一任务完成具有的重要作用。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现状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为主体构成的多中心城市群,在发展空间、产业基础、人才资源、生态环境、辐射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继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之后,成长为全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巨大潜力,但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 发展潜力巨大但综合实力有待提高
  • 中心城市实力增强但仍有待提升
  • 分工合作初具基础但仍有待深化
  • 协调机制初步建立但尚不成熟
  • 生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中心城市实力增强但仍有待提升

四省的省会武汉、长沙、南昌和合肥是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四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尽管近年来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但与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在经济总量上,武汉、长沙迈进“5000亿俱乐部”,但仍不足北京、上海的45%;在经济结构与城市功能上,武汉、长沙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层次较低,城市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偏弱,尚缺乏具有全国影响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城市体系上,发展成熟的城市群都具备比较完善的城市等级结构,然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不仅四中心城市在经济总量与城市功能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距离,四省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距也过大。

分工合作初具基础但仍有待深化

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初具分工合作的基础。根据城市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测算结果,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空间联系呈现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强且相互之间联系紧密。二是四省城市群内部引力作用显著。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依托地理条件的“一心一带加三轴”的格局;长株潭城市群3市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共治;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皖江城市带仍存在明显差距。三是四省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还亟待提高,产业结构趋同是削弱城市群间分工合作引力的重要因素。四省城市群的农业发展均偏重于粗放式的传统农业;工业结构均偏重汽车、冶金、煤炭等重型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均相对滞后。

生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所在区域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洞庭湖、鄱阳湖都出现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严重的情况;此外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也相当严重,导致湖水富营养化日趋突出。素有“千湖之省”称号的湖北由于多年来自然淤积和人工围垦,湖泊的数量和水面积已急剧减缩。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差距的原因
  • 1、统一发展思路,加强四地联系
  • 2、对内对外开放度不够
  • 3、中心城市发展不足且城市体系不健全
  • 4、“四化”尚需协调发展
  • 5、发展观念有待转变
对内对外开放度不够

现代经济就是开放经济,必须善于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不仅要做国内承东启西的枢纽,更要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但是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上的差距仍然较大。第一,四省虽然是交通要道,地缘邻近,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存在许多断头路的现象,造成彼此之间的联系不畅。第二,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又相当落后,外向型经济也十分欠缺,因而体制单一,经济缺乏活力。第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发展相对于国内走在前列的省市来说,差距仍然较大。第四,由于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存在,各地区设置了较高的市场准入标准,阻碍了四省间正常的商品流。

发展不足 体系不全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四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和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国内较发达地区主要城市相比,发展仍然不足。首先,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与其定位相比,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其次,长沙、南昌和合肥作为副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因而缺乏在各自区域内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最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体系结构不健全。区域内的其它城市与上述四中心城市差距较大,突出表现为大中城市的数量偏少,城市之间产业分工不明晰,且县域经济不发达,城镇化率偏低,缺少特色产业支撑。

发展观念有待转变

当前城市的竞争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硬环境竞争向软环境竞争转变。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大量事实表明,城市的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再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诸如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要素的作用与日递增。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绝佳的区位条件以及良好的政策优势,虽然城市群的硬件投入力度在不断增强,城市面貌也有很大改观,但是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政府的发展观念仍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需转变观念,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要从硬要素投入的模式向软要素创造的模式进行升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以增强城市群的竞争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策
1、统一发展思路,加强四地联系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个特大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呈“品”字型分布,分别为三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是三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和“核心力量”(是为“三核”);并以三核为心形成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共三大都市圈(是为“三圈”);三大都市圈,在各省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是带动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是推动三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增长极(是为“三极”)。
  2、明确城市定位,构建城市群体系
  以武汉--岳阳--长沙--南昌--九江--武汉之间的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部分长江水道构成横跨湘鄂赣三省的“环形”快速通道,成为三省生产力布局、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主轴;沿轴分布有18个大中型城市和13个县级市(核心城市50公里半径内市、区、县级市计算在内),形成狭长形环状城市密集条带,其物理地理空间呈“条带成环,沿麓分布”的特征(世界5大城市群有三个具“沿岸”特征)。
  3、培育自主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城市圈、城市带和城市群,沿以幕阜山脉、九岭山脉为中心的山麓及外沿分布,城市群和位于其间的山岳森林景区(城市后花园),二者巧夺天工、举世无双的组合,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4、转变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四省政府需要转变固有的管理观念,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将企业和市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最大程度地营造和谐公平的市场和社会氛围。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主动介入、超前服务”,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同时,提高重大决议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主动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运转效率。
 5、注重生态建设,展现后发优势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定位、环境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发挥其保障长江中下游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更要将其作为不可复制的战略资源和地域资本,为四省的人才引进和集聚、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托。同时,还可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打破四省间的政策壁垒,联合开发旅游资源,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国内乃至国际闻名的生态旅游文化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