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发展和治理需要应对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合当前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在梳理乡村规划与“双碳”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碳”目标的乡村社区规划响应策略,并以青岛市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总体布局、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建设规划等为统领,探讨乡村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的建设思路。
一、“双碳”理念下乡村社区规划设计
1.1 理论背景
2020 年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力争完成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减碳目标,“双碳”目标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发展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伴随着乡村碳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回溯近年乡村规划相关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治理体系、建设空间等领域,其中乡村建设空间探究维度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公共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整治、建筑营建模式等,相关低碳乡村研究也广有讨论。目前国内关于乡村规划的研究趋于成熟,“双碳”理念提出时间未久,将“双碳”理念兼与乡村规划发展的研究还尚有不足。
1.2 乡村社区规划
“社区”概念由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他在其著作中阐述了“社区”与“社会”截然不同的概念,即社区是一种有别于“社会”的传统的、富有情谊的社会团体。而乡村是行政范围内的所有地理空间,乡村社区则更强调居住功能和社会组织体系,具有社会- 空间双重概念。长期以来,我国从构建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基层乡村社区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改变原有的村集体关系,如今多元化的乡村社区管理体制赋予村民更大程度上的自主权与独立性。而乡村社区的规划除包含建设空间组织,还应当充分联系村庄社会组织结构和村民生产生活方式需求。
1.3 乡村社区规划助力完成“双碳”目标的现实意义
乡村建设在“无规划模式”的牵引下发展已久,往往造成村庄用地布局分散、居民交通出行不便、服务设施配套缺位的局面,其是推动乡村绿色低碳空间建设的不利因素。因此从降碳排、提碳汇的角度适度调整乡村建设模式,综合考虑村域交通区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基础设施建成情况等,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关系,提出更适宜村域建设规划的措施,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为本底,以打通村民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和高水平服务设施供给为依托,构建新型乡村建设模式。

二、“双碳”目标下的乡村社区规划模式探讨
2.1 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缩短村民机动化出行距离
乡村规划通过相应的行政等级划分、功能设施配套、交通体系构建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以村民为核心的城镇化应着力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乡村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补齐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等,保证能就地、就近解决村民的物质、健康和精神需求。提升城乡区域公共交通有效衔接,并增强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尽可能缩短村民机动化出行距离、时间。乡村交通的碳排放主要是指村与村之间的出行所产生的碳排放,有效供给村民的出行需求、生活需求,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村民出行的碳排放问题。
2.2 积极推进智慧乡村发展,优化乡村产业格局
产业发展作为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乡村的产业类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碳排放量,引导乡村现有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打造绿色现代化第一产业、低碳数字化第二产业及智慧多样化第三产业等产业模式,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主导产业,整合村庄周边区域资源,补齐乡村内部产业打造新型低碳产业链。大力发展高质量低碳农业,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探索化肥农药减量替代模式。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乡村绿色产业,推动原有产业可持续化转型,着力配套乡村旅游“衣食住行”全要素体验服务。
2.3 推进农房绿色转型,探索乡村建设低碳发展路径
国外较为成熟的城市以存量建筑的减排为主,重点通过建筑的节能改造、集中供暖、清洁电力等措施来实现低碳化发展。但是如果忽视乡村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村民邻里空间的形式影响下的减碳途径,仅考虑农房节能化与绿色建筑占比,那么乡村建设低碳化发展可能已经被错位。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看,乡村建设规划应遵循原有的建成规模,在此基础上选择用地紧凑混合的开发模式,从空间规划上引导建设活动、生产生活有效地集中。乡村现有建筑低碳改造根据相关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完成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减碳要求,实现农房改造;对于乡村新建建筑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因地制宜地选择建筑材料、构造方式,推进农房绿色低碳化。
2.4 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统领,持续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
既要在降碳、控碳的目标下合理引导乡村规划、建筑营造,又要通过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循环,增强碳汇潜力。增加碳汇主要包括提升物理固碳和生态固碳,其中森林固碳、草地固碳、农地固碳、退化土地的恢复固碳和湿地固碳是实现生物固碳的主要方法,人居环境整治是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应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统领,保证乡村生态系统稳定的固碳能力,加强村庄风貌整治和庭院环境整修,提升乡村绿化、森林与草原质量,优化三生空间,推动增绿增汇,促进乡村整体风貌与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作者:金越 刘一光 任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