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乡村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的建设思路(附案例)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5-12  点击:173
基于“双碳”目标的乡村社区规划响应策略,本文以青岛市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总体布局、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建设规划等为统领,探讨乡村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的建设思路。

基于“双碳”目标的乡村社区规划响应策略,本文以青岛市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总体布局、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建设规划等为统领,探讨乡村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的建设思路。


一、现状概况

基地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地处蓝谷核心区南部,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西邻山东大学即墨校区,东连海岸线,南接冯家河村,北靠七沟村和神汤沟村。村域总用地面积115.7 hm2,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原为一个行政村,后由于村庄规模、人口逐渐扩大,1961 年马连沟村划分为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

二、地形地势分析

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属丘陵地区,东西横距2 075 m, 南北纵距1 655 m, 地势起伏明显, 海拔在7~2 405 m,土层较薄,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以林业为主。村庄适宜建设的理想地形极少,0.3~5.0°坡度的地块主要分布在两村中部交界处,面积较少,不能满足实际建设需求。适宜建设用地的大部分用地坡度主要在5~25°,受地形限制,需要对地形进行适当调整,或采取阶梯式布局建筑。坡度在25°以上的面积较大,因坡度较大不适宜作建筑用地。

三、人口与产业分析

据户籍人口数据显示,前马连沟村在籍89 户,共计287 人;后马连沟村在籍140 户,共计506 人。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传统农作物以玉米、土豆、红薯为主,商品林主要为樱珠和杏。现状农业产业链较为单一,难以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村内第二产业相对落后,以海米加工为主;服务业较少,东京山庙旅游业作为该村主要第三产业,东京山庙周边配备几处农家乐、乡村超市及销售香烛的店铺,整体而言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村庄产业亟待振兴。


四、乡村总体规划设计

结合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现状区位条件与空间资源,其作为周边区域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具有较大潜力,充分利用当地的农耕文化特色与串联旅游景点分布,发展四季观赏游玩服务。优化调整现有的用地结构,提升绿色低碳导向下的用地效能,在原有行政板块打造综合配套服务中心,形成发展核心为农业及旅游提供综合配套服务(见图1);依托原有建设用地打造美丽乡村安置区,实现村民原址集中安置、高品质居住;结合原有基本农田合理布局特色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空间,打造都市后花园生态农业,以林果、蔬菜和花卉为农业基础,形成休闲农业、观光体验、科普研发、制作参与等传统产业的拓展与延伸,联合互联网电商的推广传播效应,形成产学研发、康养基地、特色文旅等多元要素融合的功能体系。

五、乡村规划结构设计

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整体结构规划围绕“一核、双轴、三区和多片”展开(见图2、图3),一核:综合配套服务中心引领乡村发展;双轴:乡村综合发展轴、文旅配套服务轴,形成特色活力环线,串联乡村主要功能组团;三区:美丽乡村安置区、综合服务区、康体养生区;多片:在规划结构基础上结合功能和产业布局,形成多个特色功能片区——综合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居民安置区、观光采摘区、民俗旅游风景区、中药研发区、循环林业区,各片区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配置不同主题的项目。

乡村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的建设思路(附案例)
图4 组团平面图

六、村庄产业布局发展

产业布局规划围绕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产业底色,对一二三产业分别谋划,第一产业近期以现代农业为主整合休闲农业、生产服务和农产品加工,实现规模化种植并在中期着力重点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推动农业观光旅游、特色采摘等活动。远期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推行以乡村旅游体验为主题的农业产品。第二产业考虑到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现存的海米加工生产链,建立“合作社+ 农户”长效合作机制,以农户为基础结合海产品加工合作社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工艺流水线。第三产业助力乡村旅游、中药研发,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多个片区主打“N+1”项目产业类型,打造以乡土体验、农林观光为基础,以文体康养和休闲农耕为补充的特色产业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并为传统产业添砖加瓦。

七、村庄建设项目规划

传统乡村建设空间营造模式手法单一,公共空间多分布在道路两侧,邻里交流活动空间较少;改造模式从基本单元入手,将宅基地轮廓边界与院落边界整合同步考虑,在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不超100m2 的前提下,提供了小开间大进深(10m×15m)和大开间小进深(11m×12m)两种不同尺度的基本住宅单元,建筑单体灵活组合、交织形成新的大组团,区别于乡村传统住宅布局(见图4)。组合式布局围合成一个公共空间,前后庭院与公共院落组合成丰富的庭院空间。采用预制装配式材料进行建筑设计,装配式户型包括100m2、60m2和40m2 三种类型(见图 5),满足不同居民对空间使用的要求;施工材料于预制工厂事先制作完成,再于现场施工组合,从而在既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也达到降低后期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节能环保的目的。

户型平面图

图5  户型平面图


        八、结语

在国家奋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乡村社区规划方式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出现,乡村社区与城市社区规模、性质各有差异,对乡村来说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充分理解乡村社区发展的真实需求与根本问题,有效赋能乡村低碳内涵式发展。因此,以实现“双碳”为目标导向的乡村社区规划设计,在乡村空间规划上,补齐缺位设施配套及科学布局各功能组团;在乡村产业发展上要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升级,培育绿色产业及推动原有产业绿色转型;在乡村能源改进上,积极采用绿色清洁能源并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在乡村建设规划上,引导建设活动绿色低碳发展;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上,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统领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今后乡村发展既要以响应降低碳排放量、提高生态碳汇量的大势所为,又要聚焦于村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次研究以青岛市前马连沟村、后马连沟村为例探索低碳乡村发展范式,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目标蓄力并进。(作者:金越   刘一光   任柏林)



上一篇:“双碳”理念下的乡村社区规划模式探讨
下一篇:低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