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传统航空产业重点省份,随着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区域低空产业发展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但目前黑龙江低空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产业链建设还不完善、科技创新合作还不够深入、对中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及顶层策划布局尚不充分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黑龙江省低空产业集群发展基础条件
(一)产业基础
黑龙江省传统航空产业起步早、基础好,与其他省份相比,具有良好的低空产业基础和集群化发展条件。目前已形成了以航空工业哈飞、中国航发东安、中铝东轻等龙头链长企业为代表,广联航空、安宇迪航空等近百家航空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区域航空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原材料、电子和化工为上游产业,以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直升机传动系统为核心产业,以航空运输、飞机拆解、通用航空服务、维修、培训、航材保障为下游产业,集产品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航空材料、通用航空服务及相关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航空产业全链条,具备较强的整机和关键部件制造能力,是国内能同时生产旋翼和固定翼飞机的两个省份之一,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军民用直升机制造基地、航空铝镁合金加工基地和航空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同时,黑龙江省低空产品应用场景广阔,在农林植保、森林灭火、消防救援等方面,为低空有人/无人航空器的创新示范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试点推广条件。
(二)科技创新
黑龙江省航空创新体系完备,拥有空气动力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院、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黑龙江省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9研究所、中船第703研究所等众多科研院所,以及一大批哈飞、东安、东轻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中心、省级研发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等国内知名理工科院校,在航空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研究领域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创新体系。同时,与清华、哈工大、北航等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与欧洲空直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法国透博梅卡公司、加拿大普惠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在飞机发动机及部件等领域进行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发挥对俄合作“桥头堡”和“枢纽站”作用,解决了许多新机研制中的关键技术,在直升机、轻型多用途飞机、支线客机、无人机、水上飞机等航空产品领域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
(三)创新人才
黑龙江省拥有雄厚的创新研发力量和技术人才储备,多年来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航空产业发展互促融合。仅以省会城市哈尔滨作为统计对象,现有高等院校高达51所,建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航天领域标志性高校,在校研究生近8万人、本专科生近65万人,分别位列全国第8位和第9位。有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中国电科第四十九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现有航空科技人才2.5万人,产业技术工人8万多人,建有航空类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个,形成了一大批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通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自主培养,不断为航空产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近年来,黑龙江省立足航空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通过搭建平台、嫁接资源、开展活动等方式,打造完善的人才链,为航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化航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针对航空企业一线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培育急需紧缺技能人才。
(四)政策保障
虽然黑龙江省由于区位、气候等原因,地方经济发展与东南沿海地区有一定差距,但地方政府历来重视产业发展精准施策,政策的连续性和支持力度一直很大,为省内各类主体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环境基础。例如:2013年,省工信厅出台的《关于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措施》,对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0%以上且年缴税同比增长1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按实缴税增长部分的5%给予奖励,50%用于奖励业绩突出的经营管理团队。2014年,省工信厅出台的《黑龙江省支持重点工业产业项目实施细则》,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通过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给予企业相应建设资金支持。2016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健康发展,鼓励高校院所、国有企业和其他各类主体多元化发展,促进体制创新,完善国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孵企业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加大政策支持等。2017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我省通用航空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提升通用航空供给侧市场主体竞争力,促进通用航空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发挥好通用航空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形成黑龙江省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的产业领域,实现通用航空业持续健康发展。2023年,黑龙江省出台的《人才新政60条》,几乎是全国各省份中支持力度最大的人才政策。该政策聚力打造生态、平台、计划、服务“四位一体”人才工作格局,旨在充分激发黑龙江省内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以人才振兴引领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二、黑龙江省低空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一)航空产业链建设还不完善
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黑龙江省低空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总体来看,航空产业链建设还不完善,省内航空产业龙头企业数量还是相对较少,整机规模还不够大,产业配套能力还不够强;龙头带配套的产业发展生态尚不完善,央企与地方民营企业协同创新不足,低空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联动效应还有待进一步释放。
(二)科技创新合作还不够深入
目前来看黑龙江低空产业科技创新合作还不够深入,主机与配套企业之间、院所与企业之间联合申报项目较少,联合组建科技创新平台攻关技术的行动举措相对缺乏,高水平、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还不充分,引领未来地方低空产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关键技术储备不足,灵活的创新机制、宽松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尚未全面成型。
(三)对中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
人才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首要驱动力,其在黑龙江省的效能发挥尚不充分,特别是对于中高端人才的磁吸效应略显薄弱。相较于经济蓬勃的一线城市及沿海发达区域,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尽管地方政府已着手强化人才政策,力图构筑更为坚实的人才支撑体系,但由于相对不利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骨干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存在,且高校院所人才属地就业比重低。为更有效地留住并吸引中高端人才,引领省内低空经济体体系搭建及变革、驱动技术突破、激发市场活力,黑龙江省在构建具有竞争力和包容性的人才生态环境方面尚需加大力度。
(四)顶层策划布局尚不充分
面向低空经济发展,顶层策划布局还不充分,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供链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提前布局还有不足,在低空新质生产力培育生成上还有欠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引领龙江低空产业提档升级并向高端化发展的路径还需不断探索。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传统航空产业重点省份,随着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区域低空产业发展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将有力赋能旅游、农业、冰雪、文娱等传统产业“换道超车”,带动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其他战略新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黑龙江省还需进一步找准方向、下定决心、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加快推动黑龙江省在全国百舸争流的低空产业竞争中跻身领跑地位。(作者:徐楠楠,李麟,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