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数字经济赋能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5-06  点击:234
在“数实融合”的大背景下,山西努力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仍存在问题。本文从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出发,结合山西省制造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字经济背景下驱动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当前,山西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改善要素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在完善基础设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出台支持政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数字经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步伐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当前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数字经济角度研究驱动山西省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对提升山西省制造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数字经济以信息和数据作为主要生产要素,以数字经济为驱动,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不断向制造业渗透,具体作用机理如下:


1.1  技术进步机理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以其超高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性,有效推动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加快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了制造业在生产和管理环节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效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治理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传播依靠信息和数据,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进行技术交流,打破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技术传播速度加快、成本降低,技术交流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带来的技术进步是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劲动力。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分析,现代信息网络的开放性让技术共享、协同创新成为可能,各个企业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企业间技术共享,共同推动制造业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1.2  数据要素机理

与传统经济相比,数字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从劳动、资本、技术转变为以知识和信息为主的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相比,数据要素低成本、可分享性、可复制性、非排他性等特性[2]具有更强的能量密集度和更高的产出效率,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边际报酬递增成为可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数字经济改变了制造业的要素配置结构。知识、信息等数据要素投入增加,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比例减少,要素配置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提高了制造业的要素配置效率。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高度的互联互通打破了传统制造业的信息交流壁垒,要素的聚集、流动和应用加快,要素错配减少,有利于实现最大化的产出效益和最优化的生产效率[3]。


1.3  需求革新机理

数字经济时代,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多组织形态现代信息网络能有效整合供求双方的信息,架起消费者和制造企业之间的“桥梁”,供求双方间沟通交流更加高效,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时代信息网络的冲击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视野得到极大的开阔,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模式逐渐由传统以生产者为中心的B2C模式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C模式,这就要求制造业企业要突破以往传统的生产模式,改造升级传统设备,快速整合资源,推进智能化转型以适应多样化需求,提高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赋能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

二、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创新驱动力有待提高

尽管山西省在推动制造业科技创新上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研发投入等创新性指标水平距发达省份仍存在差距。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统计,在全国各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山西处于第21位,虽较去年上升了5位,但仍排名靠后。2024年1~9月,山西省属企业研发投入约为157.4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79%,研发投入有限,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2023年,山西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298.2亿元,较上年增长了8.9%,高出全国0.5个百分点,排名第20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1.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第24位,这与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还差距较大。


2.2  整体实力不够强劲

从涉及领域来看,虽然山西省目前拥有一批大型制造业企业,但这些企业大都集中分布于原煤、焦炭、粗钢等初级产品行业,数字化基础薄弱,高附加值产品企业相对匮乏,高端制造发展缓慢,传统特色制造业转型缓慢;从规模水平看,2023年山西省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29%,与全国平均水平85%相差较大;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8079户,与中部其他省份20000户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全省制造业百亿级企业仅有19户,与其他省份差距甚远。根据2024年稷夏智库全国制造业竞争力百强市榜单,山西榜上无名。2024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只有6家山西企业上榜。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山西制造业集群未能上榜。山西省制造业整体实力依旧不够强劲,比较优势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在做大做强做优上还需下功夫。


2.3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山西省制造业依旧存在“一煤独大”的局面,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据统计,山西省工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80%,制造业主要行业中绿色低碳企业较少,创新能力不足且大都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距离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山西省虽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起步时间晚,发展基础薄弱,占比较低,导致整体制造业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竞争力不强。其次,山西省部分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的对外依赖度较高,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程度不深,导致山西省制造业在产业链上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制造业创新升级迫在眉睫。


2.4  高尖端人才缺失严重

人才是推进创新的关键,制造业企业想要实现技术升级,离不开高尖端人才加持。根据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465.99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15.36万人。其中,人口净流出达到7.56万人,占到50%。近年来受疫情影响,虽出现人口回流的趋势,但高尖端人才短缺的问题仍未解决,据统计,近五年山西籍“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回山西工作人数不到10%。在山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2023年山西高等院校数量为83所,占全国2.97%,位列全国第18名,且山西仅有一所211院校,相比较而言高等教育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劣势。


三、数字经济赋能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建议

3.1  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要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有所作为。第一,要结合当前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不断调整产业政策,从顶层设计上促进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相应的税收、政策激励,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山西省内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第二,提高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完善服务体系,精简办事流程,建立良好营商环境,充分激发潜能;第三,扩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解决因融资难而导致的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敢转”的问题,利用好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申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以及专项资金。


3.2  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基础设施是指以网络通信、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应用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数据成为关键生产力要素的数字经济时代的具体体现,能直接渗透到制造业的研发、生产和市场匹配环节,推动制造业提“智”增效。山西省应在目前基础设施基础上,提升数字技术设施的有效覆盖率,持续推进5G基站和高速宽带建设,有序推进新型数据中心、绿色数据中心等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高制造业数据收集运算能力,实现信息交流共享,提高协同创新效率。


3.3  强化数字领域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高尖端人才的支持。目前,山西省数字领域高尖端人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数字领域队伍建设:第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高端人才引进特定项目,提高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补贴力度,持续吸引全国优秀人才加入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来;第二,注重省属高校的人才培养,结合当前时代发展背景,全力支持山西省高校的数字化学科建设,鼓励高校引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教授、专家、学术带头人及创新团队,强化师资力量;第三,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培养方案的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3.4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利用好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经济带动效应,做好科技创新和制造产业的深度融合。首先,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一方面,从当前山西重点产业链出发,参考当前该产业的技术前沿,有计划地部署创新链,提高重点制造业产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从当前山西省优势产业、先进产业、前沿产业出发打造先进产业链,加大高精尖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其次,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本向重点产业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做好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工作,推动产业集群先进化发展。最后,积极发展线上集群,推动线下产业链和线上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加强不同区域间的协调联动,打破传统制造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上限壁垒,提高同国内先进制造业集群沟通交流的效率,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上一篇:喀斯特地貌区设施渔业发展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
下一篇:黑龙江省低空产业发展优势、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