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喀斯特地貌区设施渔业发展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5-06  点击:137
积极开展水、土资源调查摸底,结合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和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工作,依托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生态渔业“十四五”振兴规划,掌握养殖品种、生产规模、优良土著渔业资源等基础信息,科学规划布局,装备现代化节水渔业设施设备,降低污染可能,在有限的资源上拓展养殖空间。

一、设施渔业发展情况

2023年贵州安顺市设施渔业产业发展面积约16万米2,其中设施化养殖模式主要集中在高位池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库漂浮式内循环槽养殖、陆基圆桶养殖等。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建成的设施化养殖池、桶、槽数量在600(个/条)左右,养殖品种主要为鲈鱼、斑点叉尾、鲟鱼、黄颡鱼等。目前整体养殖规模程度不高,生产面积不大,品种较单一,相信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用地受限2021年,安顺市小Ⅱ型及以上蓄水工程168座,有效库容81.9亿米3;冷流水资源点有401处,可开展冷流水养殖的流水点170多处,流量在0.5米3/秒以上的有22处。虽然有充足的水源条件,但喀斯特地区山地丘陵多、平地少,适合渔业产业发展的资源点位,受地形、地质、交通、水资源管理、基本农田保护等因素影响,开发利用成本高、难度大。

2.传统养殖方式跟不上发展需求在新时代

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发重视,养殖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逐渐凸显。传统养殖方式较粗放落后,高密度养殖引起的病害频发和环境影响,加上缺乏合理发展规划与产品结构调整,传统水产养殖难以满足当下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3.养殖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虽然该市发展渔业时,引进不少先进高效的设施设备,但除个别龙头企业和大型养殖户外,总体的装配率和使用率不高。设施装备普遍较陈旧或落后,机械化、设施化程度远不及水产业发达地区,特别在物联网远程监测控制、水质净化调节及尾水处理环节较为薄弱,制约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养殖经营较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全市具有规模大、生产力强和影响力大的渔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养殖生产主体多为个体户或集体,大部分养殖户处家庭式分散经营,在技术掌握、资源整合、市场竞争、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不具优势,甚至存在部分水产品高质低价的现象。

5.品种结构较单一,产出价值受限目前池塘、山塘养殖品种大多为草鱼、鲤鱼、鲢鳙鱼等,对贵州本地消费市场需求较大的如斑点叉尾等品种养殖较少,不到养殖主体的10%。在稳定发展传统养殖品种基础上,未能注重水产品种结构调整和名优特新品种养殖的大力推广,导致渔业产业缺乏多元化、品牌化发展。

喀斯特地貌区设施渔业发展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

三、发展设施渔业的必要性和意义

1.喀斯特地区对传统养殖的制约安顺市地处贵州省中西部,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和典型集中的地带,属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降水丰沛,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许多地下暗河,地下水温常年保持稳定。虽然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适宜气候温度,但位于华南喀斯特地貌中心,喀斯特面积占72%左右,山高坡陡,降雨丰沛地表冲刷强烈,生态环境较脆弱。因山多平地少,池塘面积较小,传统养殖生产难以满足产量高、质量优、规模大的要求。

2.设施渔业养殖优势设施渔业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融合了机电、工程、环保、生物科学等多学科,结合专业养殖技术,实现养殖鱼类全年的稳产、高产,具有节地、节水、集约化、高密度、智能化管理等特点。实现在分散且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提升效益,摆脱现有规模小、产能较落后的局面。设施渔业不仅适合喀斯特地区水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环境推广运用,也符合国家倡导的,以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推动渔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理念。

3.发展规划寻新路安顺市制定出台的《安顺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0-2030)》《安顺市生态渔业“十四五”振兴规划(2021-2025年)》中提及,预计依托冷流水资源发展流水池、高位池等山地设施渔业,充分利用灌溉型水库开展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其中设施渔业计划发展的规划点位共计104个,面积约2270亩,养殖体积约84万米3。绿色生态、高效高产的现代设施渔业养殖,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四、设施渔业养殖模式介绍

1.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利用机电、化学、数控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养殖水体调节、饵料投喂、尾水处理等,实行半自动化或者全自动化管理的集约养殖方式。具有占地面积小、生产周期短、资源利用率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的优点,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能节水60%~80%,一般水体重复利用率在90%以上,即每日补充水量为养殖水体的10%左右,养殖废水经水处理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海、淡水养殖均可运用该项技术模式,常见工厂化淡水养殖品种有加州鲈、罗非鱼、鲟鱼等。

2.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技术

科学利用集装箱开展规模化的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采用定制的20英尺标准集装箱(可纳养殖水体25米3),通过循环化推水、生物净水、流水养鱼、疾病防控、集排污系统、智能监测监控系统等科学技术,开展绿色生态养殖,该技术模式可分为陆基推水式和“一拖二”式。具有占地面积小、节约水资源、运输装卸灵活、减少对土地挖掘破坏等优势。在调控室可通过物联网的实时监测实现远程监控、远程调配等技术操作,对水质监测、温度控制、饵料投喂、粪污收集等管理可实现智能化。

3.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技术

该模式利用养殖池塘中2%~5%的面积建设养殖水槽,其余区域修建生态化净化系统,在提升池塘水资源利用率时,降低饵料系数提高转化率进而减少养殖成本。因装配有智能增氧设施设备,在高密度养殖和高温时节,养殖鱼类也可正常进食和稳定生长;集中的流水槽也方便病害防控环节的操作。流水槽部分占池塘总面积5%以下,剩余95%的区域用于调水养水和集排污的净化区,轨道式收集系统可定期收集30%以上的残饵粪便,双轨道可实现收集60%以上,保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的同时,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

4.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技术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集约化陆基养殖,基地通常修建集中连片、较高的、底部呈锅底状的规格圆形水池,搭配进排水系统,安装现代化曝气增氧、机械推水设施,保障池内高密度养殖情况下的含氧量和水体循环流动。在池底建设中央排污区,加上集污池、水处理系统、增氧系统,其中水处理包括机械过滤、泡沫分离、微生物处理等,达到对水质的调节控制,在养殖过程中加注少量新鲜水源即可。具有占地少易管理、高密度、高单产、资源利用率高、尾水环保处理等优点,在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五、发展建议

1.科学规划,提高资源利用率

积极开展水、土资源调查摸底,结合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和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工作,依托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生态渔业“十四五”振兴规划,掌握养殖品种、生产规模、优良土著渔业资源等基础信息,科学规划布局,装备现代化节水渔业设施设备,降低污染可能,在有限的资源上拓展养殖空间。

2.强化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

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加装智能监控监测系统、增氧单元(如液氧罐、制氧机、微孔曝气装置等)、智能投饵机、水质净化装备、底吸污系统等现代化养殖设施设备,实时掌握养殖水体及尾水中pH、溶氧、浑浊度、氨氮等理化指标,保障养殖尾水能达标排放,达到机械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养殖水平。


3.深度优化产业结构,重塑市场竞争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养殖主体打破传统养殖观念,由大宗水产品养殖向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方向转变,推广鲟鱼、斑点叉尾、加州鲈、虹鳟、南美白对虾等养殖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禾花鲤、黄颡鱼“黄优1号”、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优良品种,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

4.提升规模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发展链

以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为载体,培植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加快产业由传统单一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化、设施化、园区化方向转变。积极探索水产品加工业建设,加大市场销售和流通,加强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渔业附加值。

5.加强人才队伍培育,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市、县两级要积极组织,努力创造条件举办技术培训班,或聘请相关专家授课,为从业人员丰富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实际操作和指导能力,加强设施渔业养殖发展的队伍建设。(作者:刘思成,帅润祥)



上一篇:云南省牟定县森林县城建设总体规划思路探析
下一篇:数字经济赋能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