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边境地区乡域发展思路、定位及策略

来源:原创  时间:2023-12-15  点击:1555
边境地区厚积薄发,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理顺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逐渐构建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在“以寒地龙药产业为主导的北国边疆农旅之乡”的战略定位下,本节结合现有的乡域规划理论,详细阐述边境地区乡村发展中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的发展策略。主要内容是:“以寒地龙药产业为核心,以优化空间布局为重点,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依托,以政策支持体系构建为驱动,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发展”。

依西肯乡域总面积189403.68公顷,其中农用地185259.85公顷、建设用地321.58公顷、未利用地 3822.25公顷。其中林地覆盖面积最大,为161675.07 公顷,占依西肯乡总面积比 高达 85.36% 对村庄用地规模结构进行比较后,将村庄规模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四个等级。 其中,用地面积小于4公顷的村庄被归类为微型村庄;用地面积位于4-10公顷之间的村庄 为小型村庄;用地面积位于10-20公顷之间的村庄为中型村庄;而用地面积大于20公顷的 村庄则被认定为大型村庄。依西肯乡共计三个行政村,根据划分中型的村庄数量为1个;小 型村庄数量为1个;微型村庄数量为1个。村庄用地规模相对较小的村庄数量较多。下面将提出依西肯乡未来发展定位、发展策略和规划重点

 

一、发展思路分析

(1)挖掘传统产业潜力:大兴安岭边境地区种植、畜牧、渔业等传统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可以通过提高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领域的技术含量和加工水平,加大对寒地龙药产业的推广,扩大种植面积和延伸产业链,将寒地龙药产业拓宽至一二三产融合。拓宽产品销售市场,延伸产业链条,继续挖掘这些传统产业的潜力,为当地经济增加新的动力。

(2)培育林下经济:大兴安岭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此外,林下的物种数量也相当丰富,如草本、木本植物等。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是十分必要的一项工作。林下经济包括采摘、野生菌类、野生果品、山珍海味等,发展林下经济能够为当地居民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发展生态旅游:大兴安岭边境地区自然环境优美,且人文风景独特,具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开发和推广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引导和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当地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带动,为当地经济增加新的动力。

(4)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大兴安岭边境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如俄罗斯族文化、鄂伦春族文化、鄂温克族文化等。可以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旅游、民族刺绣、少数民族民俗表演等角度出发,加强民族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当地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5)增加医疗教育投入:政府也应该加大医疗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相关设施和资源以提高医疗服务覆盖面和质量。还可以通过建设智慧医疗、开展巡回诊疗等方式,拓展医疗服务范围,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障体系,为乡村居民带去更多的实惠和福利。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当地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培训,并建立良好的教育保障体系。同时,要积极引进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体验。

(6)完善基础设施:边境地区乡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艰苦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往往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因此,完善基础设施的发展思路是边境地区乡域规划中的关键要素之一。边境地区乡域规划的首要目标是加强电力、水利和交通建设。这将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边境地区乡域规划也需要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的发展思路还包括拓展各种社会服务设施,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例如,当地乡村可以加强对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投资,推动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总之,大兴安岭边境地区要在挖掘传统产业潜力、培育林下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增加教育投入等方面下足功夫。只有通过全面发展,继续挖掘当地的经济潜力,才能为推动大兴安岭边境地区的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和动能,促进当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二、宏观发展定位

在新时期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振兴成为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方向。边境地区乡村发展面临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挑战,因此务必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出将研究对象的乡村发展战略定位为——“以寒地龙药产业为主导的北国边疆农旅之乡”。这样的定位主要结合黑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引导以及乡域规划理论,包括巴黎协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最低限度国家乡域规划纲要(BSCP)理论框架,乡村空间规划与设计(VSPD)框架,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

(1)寒地龙药产业政策支持

2022年12月30日。黑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明确表明了省政府支持寒地龙药产业链延伸,对我省种植的中药材、特色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全产业链终产品在标准制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再结合依西肯乡当前的寒地龙药种植规模和产业链延伸,寒地龙药产业今后可成为依西肯乡的主导性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边境地区乡域发展思路、定位及策略

(2)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遵循巴黎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要求,边境地区的乡村发展任务应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生态优美的乡村定位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使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达到和谐共生。此外,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优美的农旅乡村更能展示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友好的承诺。

(3)满足五大功能的均衡实现

根据最低限度国家乡域规划纲要理论,乡域规划需满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和治理五大功能。将边境地区乡村发展战略定位为生态优美的农旅乡村,有助于实现这五大功能的平衡发展。例如: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完善绿色基础设施,有助于保障乡村的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文化:传承和弘扬边境地区的民族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基础设施:提升乡村交通、水电、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治理: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4)优化空间布局

结合乡村空间规划与设计框架,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与地域文化,将边境地区乡村定位为生态优美的农旅乡村有助于优化乡村空间布局。这包括:合理规划人居环境:完善乡村住宅区规划,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规范生产生活空间:整合土地资源,优化农业和旅游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效益;完善景观体系: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5)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根据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乡村振兴需要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通过发挥边境地区生态优势与文化特色,加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将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和收入机会,提高生活水平,营造和谐乡村氛围。

(6)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指导下,乡村振兴应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谐新乡村。将边境地区乡村定位为生态优美的农旅乡村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升乡村整体形象,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对乡域规划理论和国家产业政策的综合运用,将边境地区乡村发展战略定位为“以寒地龙药产业为主导的北国边疆农旅之乡”,有助于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它既满足了当前边境地区乡村发展的需求,又为未来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发展策略

边境地区厚积薄发,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理顺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逐渐构建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在“以寒地龙药产业为主导的北国边疆农旅之乡”的战略定位下,本节结合现有的乡域规划理论,详细阐述边境地区乡村发展中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的发展策略。主要内容是:“以寒地龙药产业为核心,以优化空间布局为重点,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依托,以政策支持体系构建为驱动,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发展”。

(1)以寒地龙药产业为核心

以寒地龙药的种植和加工作为主导产业,以北国边疆乡村旅游为腐竹产业,促进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对于生态农业方面,在保护耕地和水源的前提下,优先支持寒地龙药等生态农产品种植;对于乡村旅游方面,注重挖掘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特色,发掘和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和生态风景资源。

(2)以优化空间布局为重点

通过划分不同功能规模的保护区、开发区,并合理规划道路等交通运输设施,实行不同区域内的产业协同,达到最优效益。并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3)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依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方面的设施建设,依托配套的便利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便于推进文旅产业发展。

(4)以政策支持体系构建为驱动

同时在政策上加大对于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扶持企业发展,为其提供资金、项目、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让政策支持体系成为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驱动引擎。

(5)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发展

通过打造旅游休闲圈、特色文化街区和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等,提高当地文旅产业的品质。同时,积极以“醉美331”国道旅游路线为依托,积极融入漠河北极旅游圈,发展城市周边度假、休闲旅游市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下,应注重寒地龙药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行空间管控优化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政策保障支持,并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投资和发展力度,建设精细化、个性化、智慧型的乡村旅游体验。这些举措将有助于促进边境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脱胎换骨,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重点及方法


为进一步实现“以寒地龙药产业为主导的北国边疆农旅之乡”战略定位及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本研究将就产业方向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规划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为延伸,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农旅结合产业。具体表现在一是发挥生态农业优势:推广寒地龙药种植,提高依西肯乡寒地龙药品牌形象,满足市场对纯正的中草药的需求。二是塑造乡村旅游特色: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如农家乐、民宿、特色旅游线路等,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2、优化空间布局

通过乡村空间规划与设计框架,合理配置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实现产业融合、良性互动。主要表现在一是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明确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和资源的最优组合。二是完善景观体系:结合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提升农旅结合项目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


3、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提高乡村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公共服务水平,为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提升交通条件:改善道路交通设施,提高边境地区乡村的交通可达性和出行便利程度。二是完善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服务设施: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品质。三是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乡村宽带、5G等网络技术,促进农旅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4、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通过完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制定农旅融合政策:出台利好政策,鼓励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跨界融合,如项目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二是保障土地资源:明确农旅项目用地政策,合理划定农业和旅游用地范围,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对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监管,维护产权及消费者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模式,筹集资金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整合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资源,提高服务水平。规划合理的交通布局,完善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内部交通规划,如设置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方便游客和居民出行。


6、完善医疗教育体系

解决医疗资源匮乏和教育基础薄弱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在规划中将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服务渠道、加强教育协同发展等多种方式,促进边境地区乡村医疗、教育全面发展和进步。


通过以上精细化规划方法,有助于实现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及发展目标,塑造美丽乡村新形象。在现有乡域规划理论指导下,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策略将有助于边境地区乡村实现绿色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并提升地区整体形象。同时,它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满足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作者:赵明铭)



上一篇:基于EOD模式的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包装:金沙县EOD项目实操案例
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边境地区乡域发展规划重点任务(以依西肯乡为例)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