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新材料行业整体而言,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相关国家标准应用较少。存在新材料市场推广风险大,新产品在市场推广方面难等问题。产业标准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未能及时制定标准,新材料存量市场有限,边际成本无法在市场增量中及时消化,导致研发、生产与应用相脱节,没有发挥标准的引领性作用,导致新材料产业发展受到影响,本章节我们将来探索新材料发展标准化路径,助力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一、标准化对象与目标
标准化是为了建立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而开展的制定并应用标准的互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制造业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新材料产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国际市场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基础。这一转变对标准化提出更高要求,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化体系成为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近代西方标准化理论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制造业渊源深厚,如桑德斯撰写的《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阐述了标准实施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标准复审与修订的必要性。制造业是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主力军,新材料方面理论研究成果和产业发展是制造业创新性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就新材料行业而言,借助标准化活动促使新材料新技术转化为公共产品,鼓励技术创新,保护发明人合法权益,实现资源共享,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公共平台。

二、标准化体系研究
1982年新材料与标准的凡尔赛科研计划(VAMAS)推动了国际标准化协作与标准体系发展。作为行业领头羊的新材料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短,更应注重标准体系的研究,实现突破性发展。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是新材料产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技术保障。我国齐全的工业体系为产业发展、标准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标准理论研究形成标准体系,在制造、服务等产业的应用促进了所属领域的迅速发展。产业发展规模日渐庞大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对优化标准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在经济结构转型中,规模增加带来的边际效 应递减,企业竞争力更多来源于研发能力、产品质量,而非产量的增加。
在产业研究的同时,我国新材料行业相关标准逐步建立,在各尖端领域申报相应的标准予以规范,形成较为齐全的标准体系,支撑了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标准体系更新不及时,对新材料产业引领作用不足。对关键战略材料等新材料规划标准体系,围绕质量、应用等需求,建立指标、试验、评价等多维度标准评价体系[5]。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纽带作用,推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行业所属“头部”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申报国家标准,同步申报国家标准外文版,积极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化会议,带动新材料科研成果、产业集群建设与完善标准体系结构的良性循环、协同发展。
三、标准化保障新材料产业稳步发展
标准是产品的质量保障,标准化工作是市场监管的有利工具。新材料产品跨度大,涉及的产品种类多,新产品推向市场后,相关标准工作缺失,带来生产厂家各自为政,按照各自的企业产品标准生产,导致市场上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缺少相关国家标准,无法判定产品质量是否达标,给行政执法人员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带来困难,更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对行业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新材料标准化以产业标准化为宏观视角,积极推动我国新材料在国内市场实现跨越式迭代升级,在国际市场抢占高端市场制高点,优化制造业利润曲线位置;以标准体系为中层视角,聚焦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问题,借助标准化工具系统地规避企业投资风险,改善新材料信息闭塞等软环境问题;以产品为微观视角,调动企业新材料研发积极性,降低投资风险,实现初期研发到市场转化的平稳过渡。
四、标准化助力新材料产业弯道超车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要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布局,统筹协调,树立新材料产业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存在个别企业只关注眼前利益忽略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积极动员企业开展新材料产品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成熟一批转化推广一批。新材料产业发展不像传统行业,它更多地依赖专业的技术团队、高端的检验检测设备;较之国际新材料市场主体,我国入行时间短,缺少研发专利等技术成果积累,同时,起步晚也有起点高的相对优势,这些都需要我国在新材料领域深耕细作,合理布局。完善的标准体系有助于实现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加快我国制造业结构优化调整,降低中低端重复性制造业占比,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作者:邱振涛 曹逸风 李志明 张欣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