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新材料行业背景与发展现状及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建议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9-13  点击:3690
在新材料领域标准化方面,上有国家政策引导,下有企业积极创新,不断完善新材料标准化体系,加速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广泛培育熟悉新材料领域的标准化人才队伍,普及标准知识、优化标准体系,推广通过标准化帮助企业提升品牌意识,助力行业快速突破行业发展不平衡、规范行业秩序,实现行业稳健发展。

新材料伴随产业革命的迭代升级而产生,其发展、应用来自于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新材料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产品种类众多,涉及非金属材料、高分子、生物化工等多个行业。新材料属于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关乎国家安全。


一、新材料行业背景与发展现状

1.1 行业背景

我国具备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我国是制造业强国,经过多年耕耘,逐渐形成完备的材料生产体系。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材料科学,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在新材料领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以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在我国,新材料更是被列为战略新兴产业。


国家成立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重点扶持新材料行业发展,从国家层面整体布局,政府监督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十四五”规划提出在新材料领域取得突破,突显了国家对新材料产业的重视程度。目前国际经济环境日益严峻,高科技产品对外依存度高,涉及军事安全、信息安全等敏感领域的新材料产品支撑力不足,新材料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性保障作用愈加明显。


1.2 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形成了庞大的科研技术队伍,各高校、科院院所、科技型企业申请了大量专利技术,大批科研成果填补了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未能及时形成经济效益。据“2020凤凰网财经峰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30%。在经济高速发展大形势下,产品迭代升级周期降低,专利技术的领先期间大幅缩短,可替代产品迅速出现。新材料新技术如不能及时转化为成型产品推向市场,其技术优势会很快失去其领先地位。


新材料产品往往投资周期长、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部分企业囿于研发团队、先进设备等条件限制,开发新材料新产品动力不足。同时还存在研发与推广应用的脱节问题。为推动技术变革,加速新材料产业化发展进度,各级政府主动作为,在信贷、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工信部等部门提出“新材料首批次保险机制”,规避了成果应用的潜在市场风险,提升企业推广应用的信心。

新材料行业背景与发展现状及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建议

二、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建议

2.1 全面布局与政策引导

材料科学附加值高,属于前瞻性科学,其发展依靠个体难以实现持续发展。面对国际竞争,更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产业布局。顶层设计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新材料等领域的标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服务机制[6]。我国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化,目前部分新材料产品已建成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推动了行业发展,如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 183)在石墨烯领域形成多层次、全链条,符合行业定位的石墨烯标准体系。


2.2 标准化机构做好技术支撑

推动标准立项工作。国标委制定年度国家标准立项指南时,结合《纲要》工作重点,对新材料产业给予重点倾斜。从标准策划开始,鼓励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技术先进并具备普遍推广价值的新材料新产品,结合其产品研发阶段,是否能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等内容,进行充分调研,推动国家标准立项。


完善标准制修订工作。按照《2022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规定,我国国家标准制修订周期进一步缩短,制定标准从下达计划到完成报批原则上不超过22个月,修订和采标项目原则上不超过16个月。


制修订标准周期的缩短为新材料产品市场推广节约了时间,加速了产品从理论成果向成熟产品的转变,促进新材料行业快速发展。

做好标准委员会考核工作。按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引领作用、共享信息,改变部分领域行业信息不对称现状。标准委员会有专家队伍,积极调动专家积极性,发挥智囊作用,制定关键领域新材料的国家标准,形成一批具备先导作用的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


2.3 完善新材料标准评价

我国新材料产品种类繁多,新材料产品上下游信息不对称、生产企业对新兴技术市场推广效果缺少评价依据,产品初期稳定性差,识别其中更具有投资价值,市场接受度更高,避免盲目投资,降低市场风险的产品,需要一套标准评价体系。我国已经有较为齐全的材料产品相关标准,关键工作在于标准更新频率、标准研制速度与新材料产品研发不协调,对新产品推广应用、市场评价技术支撑效果不明显。


为解决此类问题,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先后出台政策,搭建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着力解决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中技术攻关,规范性标准配套问题;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产业资源自由流动,通过公共服务渠道共享新产品技术信息,降低企业进入门槛,优化新材料产业生态,整体提高我国新材料产业竞争水平,改善资源配置渠道,挖掘新产品价值,加速贸易流通,调动行业内各市场主体应用积极性。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高分子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列为2022年全国标准化工作重点。新材料产品从初期研发到后期推广应用相较于普通产品投入更多、风险更大。建立完善的新材料标准评价体系、建立新材料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可以解决评价机构不健全、评价方法及数据积累不足、缺少验证性评估等问题[9],提高新材料行业发展的规范性,降低试错成本,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4 加速科研成果标准化生产

新材料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成果转化。将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材料技术。

标准化工作落地要围绕企业展开,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市场主体主动作为。鼓励具备研发实力的新材料企业实现高新技术突破。目前各地在标准化工作中有不同程度的奖励政策,鼓励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通过标准化工作,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可重复使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标准,实现产业信息的共享共用。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化标准化实践,同步制定国家标准外文版,在国际市场发出中国标准声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基础通用标准研制,加大标准应用实施力度,解决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行业长期低端化和空心化的短板问题。


(3)将仪专委培育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制定机构,适应标准化发展趋势,满足技术创新需求,建立覆盖仪器仪表及自动化各领域,具有动态、实时等特点,与团体标准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框架,着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等,制定行业急需、质量过硬、影响深远的团体标准,探索建立优秀团体标准示范模式,形成优秀团体标准示范项目名单,同时积极推进优秀团体标准向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转化。通过“十四五”后期的继续努力,希望实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出的让“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切实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者:邱振涛 曹逸风 李志明 张欣倪)



上一篇:老龄化、工业机器人与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现状、问题、政策建议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探索新材料发展标准化路径,助力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