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瓦房店、浙东、长三角、洛阳、聊城五大轴承产业集群。瓦房店是我国最早的轴承产业基地,洛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这两个轴承产业集群发展起步早,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浙东和长三角地区的轴承行业起步相对较晚,但由于浙东和长三角都是国内的经济发达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活力,当地的工业发展需求也有力推动了轴承产业集群的发展,弥补了其起步晚的缺点。与其他产业集群相比,聊城轴承产业集群以草根经济的方式在夹缝中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进一步升级遇到瓶颈,在科技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上均存在不足。

一、集群大而不强,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中低端
作为区域分工体系,产业集群是一种把大多数零部件和生产工艺分散于千家万户、由众多小生产组成的社会大生产体系。聊城轴承产业集群是一些中小乡镇企业基于低成本集聚而自然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集群中企业数量众多但个体规模普遍偏小,大多以简单加工为主,停留在低端生产,只重模仿而自主创新能力差,追求的是逐底的利润。轴承产业集群中的产品档次太低,缺乏竞争力,处于价值链最底层,广大小微加工户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设备一般为大企业淘汰的落后旧设备和二手设备,属于简单粗加工和低端生产,造成同质产品大量过剩,挤占了市场资源;同时集群中的恶性竞争会迫使中小企业转移他地甚至衰退消亡。例如,冠县清水镇轴承圈锻造过程中低端高耗能洋火炉、磨超设备数量较多,“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较重。规模小、工艺差、产能落后的轴承业户由于环保意识缺失、环保设备缺乏、环评手续缺少,在国家环保政策不断趋严、各级环保督查力度加大的形势下,已经部分关停或倒闭,最终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二、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合作水平差
聊城轴承产业集群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起步,产业链条中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合作水平差,协作意识差,缺少强有力的生产协调组织,造成无序与恶性竞争。产品同质生产还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限制了集群创新氛围的形成和集群效应的充分发挥。
聊城轴承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协作化程度不高,大企业倾向于搞“大而全”,小企业搞“小而全”,不但不能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在没有明确专业化分工的前提下,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产都呈现小而全的模式,从零部件到最终产品都由企业一手包办,由于生产的产品同质性较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不仅影响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和经济绩效,阻碍了集群内企业规模的扩大,也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四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聊城轴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落后,企业在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引进、行业标准制定、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跟国内先进轴承生产基地还存在一定差距。绝大多数轴承企业还没有实现从技术模仿、技术追踪向技术创新转变,缺乏核心、专利技术,致使自身没有拳头产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大质量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设、培育和推广品牌的力度还不够大,各检测机构管理及运营效率有待提高。集群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性强、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现有规模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对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弱。
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质量管控措施不强
聊城轴承产业集群内企业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企业的优秀管理人才少。集群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意识不强,规模较大的企业难以招聘到高水平的企业经理人和管理人员,中小企业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将企业交与家人、亲戚管理,企业产权具有明显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特点。在这种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企业难以及时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导致企业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这种“一言堂”的决策模式人为地提高了企业的决策与运营风险,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另外,聊城轴承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乡镇和农村,各方面条件跟大城市比差距巨大,对高水平管理人员的吸引力不大。
五、品牌意识薄弱,人文环境需优化提升
集群发展缺乏大品牌、大企业的引领带动,集群内企业和加工业户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高、精、尖产品较少,且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整体质量档次不高,已经成为聊城轴承产业长远发展的“软肋'良好的人文环境是轴承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洛轴所、中机十院、河南科技大学可以作为洛阳轴承产业技术依托,为产品设计、研发等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提供优质的劳动力和人才保障。相比之下,临清轴承产业的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者的受教育水平还有待大力提升。目前,临清能提供技术培训的学校或机构比较少,科研与教育力量不足,不足以为轴承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作者:马中东 李绍东 孔凡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