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东莞新材料产业发展困境与建议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3-09  点击:4711
东莞新材料产业发展启示与建议:出台新材料专项规划与政策;加快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建设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融入全球新材料创新网络

  东莞发展新材料产业存在的不足


  一、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缺位

  从国内重点城市来看,上海从“九五”时期开始便编制了历次新材料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宁波先后出台《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总体规划》,深圳每年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出台了新材料集群发展的行动计划、若干措施等。目前东莞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新材料产业的规划与政策,仅在《东莞市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年)》《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等综合规划中提出新材料是东莞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综合规划往往仅明确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并没有立足于东莞新材料产业的基础优势、存在瓶颈、发展需求等作出差异化、细致化的举措及资金安排。若不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个突破关键领域,东莞新材料产业很难取得大的发展。


  二、产业策源力相对薄弱

  在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方面,东莞与宁波具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依靠引进中科院科研资源,增强产业策源力。中科院宁波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早在2004年便已成立,打造材料应用链、科研技术链、人才培养引进链相辅相成、“三链融合”的科学布局,成为引领和支撑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布局前沿科学研究、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四大板块,打造全链条创新模式。与中科院宁波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相比,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目前在人才引进、研究生培养、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授权专利、成果转化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科研综合实力仍需要不断积累。


  三、专业园区建设有待加强

  建立专业化园区,推进关联企业集聚发展,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吸引人才、企业、服务机构等资源落地,促进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宁波建立了规划面积82500亩的新材料科技城,城内拥有8家国家级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集聚海内外院士17名、国家重点人才98名、省市重点人才(团队)422名(个)。苏州建立了苏州纳米城,营造了纳米产业良好生态圈,截至2020年12月苏州纳米城累计引进460多家纳米企业、集聚各级领军人才250多人,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高端人才引领型特色载体等荣誉。对于东莞而言,成熟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仅有立沙岛精细化工高端产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企业数量与质量、产业生态等方面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苏州纳米城相比,立沙岛园区均远远落后。2021年谋划布局的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发挥成效尚需时日。东莞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实力薄弱,无法形成集聚效应,不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



     东莞新材料产业发展启示与建议


   一、出台新材料专项规划与政策

  尽快出台专门针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东莞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重点任务、重点工程等。组建新材料产业专业管理团队,编制东莞新材料领域技术路线图,组织开展技术需求分析。建议设立新材料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新材料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关键领域企业引进与培育、新材料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工作的开展。


  二、加快重大科技平台建设

  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展材料科学前沿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参与大科学工程等科研任务,全力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南方基地、广东省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东莞基地、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东莞市天域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等,建设新型半导体前沿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建设省级以上电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支持由国家电子电路基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行业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突破高频高速覆铜板专用铜箔、高端聚酰亚胺等行业“卡脖子”材料。


  三、建设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加快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强大的科研与成果转化能力,集中建设新材料中试平台、生产应用平台、专业孵化器、加速器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平台,打造新材料产业策源地。在塘厦镇,依托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电子材料。在银瓶创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基础材料、信息技术材料、前沿新材料,推进基础材料支撑和高端材料引领的发展模式,不断强化新材料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


  四、融入全球新材料创新网络

  搭建新材料学术交流平台。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研究中心,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举办新材料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吸引国内外一流科学家交流访问,保持对新材料领域科学前沿和最新动态的持续关注,促进东莞新材料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开展。


  举办新材料科技产品博览会。联合中科院等机构,在东莞固定举办新材料科技产品博览会,集聚全球范围内重点的新材料领域研发机构和企业,展示一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的新材料,开展新材料采购贸易、投融资路演、技术交流等活动,搭建新材料行业的交易促进平台和产业生态互动平台。(作者:邹润榕)





上一篇:厦门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案例分析及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探讨
下一篇:典型石化产业城市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