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超长期特别国债 > 超长期特别国债百科

攻坚低空经济布局:九大方法破解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诀窍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8-22  点击:192
低空经济正成为各地产业升级的“新赛道”,而特别国债与中央预算内资金,正是撬动这一赛道的“金钥匙”。但不少地方在申报时却陷入困境:要么项目与政策“错位”,要么资金申请“颗粒无收”。

低空经济正成为各地产业升级的“新赛道”,而特别国债与中央预算内资金,正是撬动这一赛道的“金钥匙”。但不少地方在申报时却陷入困境:要么项目与政策“错位”,要么资金申请“颗粒无收”。

其实,申报的关键不在“硬凑政策”,而在“重构思路”。以下9招破局策略,带你跳出传统思维,精准对接资金导向,让低空经济项目从“备选”变“优选”。

01 安全优先:把安全从“项目约束”变成“申报主角”

多数人提到低空安全,第一反应是“要花钱做监管”,把它当成项目的“附加成本”。但在政策层面,“安全为先”“管得住才能放得开”早已释放强烈信号——安全监管本身就是可被重点支持的产业方向。

与其在每个物流、文旅项目里零散提一句“符合安全规范”,不如直接打造“区域性低空安全监管与应急服务平台”:整合空域动态监测、飞行器追踪、应急调度等功能,既能为所有低空应用项目提供合规保障,又自带“公共安全”“应急能力建设”的政策标签;这类项目公益属性强,恰好契合中央预算内资金对“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支持方向,也更容易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投放范围。

02 人才为本:最稀缺的“基础设施”是“人”

提到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很多人先想到建机场、搭铁塔。但在低空经济这种技术密集型领域,飞手、机务、空管、数据分析等专业人才的缺口,才是真正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与其在项目里顺带写一句“将开展人才培训”,不如把“人才培育”做成独立项目:联合本地高校、职业院校与低空经济龙头企业,共建“区域性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基地”;基地聚焦实操技能培养——比如无人机飞手考证、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机务维修、低空空域数字化管理等,既填补人才缺口,又符合中央预算内资金对“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扶持导向;更重要的是,当基地成为区域人才“蓄水池”,后续所有低空项目的落地都会更顺畅,形成“人才支撑产业、产业反哺人才”的良性循环。

03 以用定建:先造“场景”,再建“园区”

当前各地掀起“低空产业园”建设热,但国家发改委已明确“整治不理性的建设行为”——那些“圈块地、盖几栋楼就叫产业园”的项目,早已不在支持名单上。申报的正确逻辑应该是“先场景、后基建、再园区”:比如在城市更新片区,先试点无人机快递配送,看居民需求、订单量是否能持续;在景区先搞低空观光航线,测试游客接受度与运营效率;当某个场景的业务量稳定增长(比如无人机物流日均单量破千),再配套建设起降点、电池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等到多个场景联动(如物流+文旅+应急在同一区域协同),产业集聚效应自然形成,此时再规划产业园,才具备真实的市场基础,也能避免“空壳园区”的风险。  

04 分类施策:给项目“拆包”,让资金“对号入座”

很多人申报时犯的错是:把一个大项目“打包”申报,既想要中央预算内资金,又想套特别国债,结果两边都不沾。其实,这两类资金的“脾气”完全不同:中央预算内投资:属财政拨款,偏爱“公益属性强、技术含量高”的部分(如研发、实验室);超长期特别国债:属债务资金,更看重“有稳定现金流、能产生收益”的部分(如基建、运营项目)。  破解之道是“拆分项目包”:把“飞行器适航认证实验室”这类需要长期研发、短期难盈利但技术价值高的部分,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把“通用机场+智慧物流配送网络”这类有明确收费模式(如停机费、配送费)、现金流可预期的部分,申报特别国债或专项债;组合融资既能提高成功率,又能让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05 公益先行:“平急两用”让项目更“讨喜”

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场景(如空中出租车)虽吸睛,但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申报时容易因“市场风险高”被否决。相比之下,能解决公共服务痛点的“平急两用”项目,更容易获得政策青睐。所谓“平急两用”,就是让项目同时具备“日常服务”和“应急保障”双重功能:比如县域无人机物流网络,平时送农产品、药品、电商包裹,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平”);遇到洪涝、地震等灾害,立即转成应急物资运输通道,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急”);这类项目天然捆绑“乡村振兴”“应急能力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等政策标签,既体现社会价值,又能在运营中积累数据、打磨模式,为未来拓展纯商业化场景铺路。


06 运营前置:从“建项目”到“造可持续生态”

传统申报思路,重点写“项目要建什么、花多少钱、怎么建”,但现在审批方更关注“项目建成后能不能活下去”。毕竟,没人愿意支持一个“建成就闲置”的工程。申报时要把“运营”当起点,而非终点:明确运营主体:是国企牵头,还是民企参与?有没有成熟的运营团队(比如有物流企业参与低空配送运营)?说清服务与收费:比如通用机场,除了停机服务,能不能提供飞行器维修、飞行员培训?收费标准是什么?预计多久能实现盈亏平衡?展现生态价值:比如起降点不仅服务物流,还能联动周边景区做低空观光,形成“一点多能”的收益模式。审批方想看到的是:你不仅能建项目,更能把项目做成“自我造血”的经济实体。


07 价值挖掘:把低空设施变成“城市核心资产”

很多地方把低空基础设施(起降点、机场、空域数据)当成“花钱的工程”,但换个角度看,它们其实是“能赚钱的城市资产”。借鉴湖北“大财政体系”盘活“资源、资产、资本”的思路,把全市低空设施网络当成一个“整体资产包”来策划:物理资产:起降点、服务站的特许经营权可对外出让(比如让物流企业承包运营),获得持续收益;数据资产:空域使用数据、飞行器运营数据可脱敏后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开发低空经济数据分析服务;资本价值:通过资产证券化、REITs等方式,让基础设施从“财政负担”变成“可增值的资本”。  申报时,不仅要算“建设账”,更要算“资产账”——告诉审批方,这些设施不仅能服务产业,还能为城市创造长期收益。

08 平台共治:用“智慧城市”思路破解“多头管理”

低空经济涉及空域管理、公安、交通、应急、城管等多个部门,常因“权责不清、协调低效”影响项目推进。但这种“治理难题”,恰恰是申报的“突破口”。把“协调需求”包装成“智慧城市项目”:策划“跨部门低空经济协同治理与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数据(如空域审批、交通管制、应急资源),通过数字化流程再造,实现“一次申报、多部门联动审批”;加入AI辅助决策功能,比如自动预警低空飞行器“黑飞”风险、智能调度应急救援航线,既提高治理效率,又符合“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政策方向。  


09 科技+文脉:让低空经济“飞”进文化传承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文脉赓续”,但很多人把低空经济和文化保护割裂开,觉得前者是“科技”、后者是“传统”。其实,低空技术能为文化传承提供全新打开方式。策划“低空视角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化项目”:用无人机对古城墙、古村落进行高精度三维扫描,建立数字孪生档案,既便于文物保护,又能开发“云端漫游”产品;开通eVTOL“空中游览专线”,让游客从低空俯瞰历史街区格局,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这类项目既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属性,又响应“文化传承”的政策要求,自然容易获得资金倾斜。  


低空经济的资金申报,考验的不是“政策套话”的堆砌,而是对产业本质与政策逻辑的深刻理解。从“安全优先”到“科技+文脉”,跳出“为申报而申报”的思维,真正站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角度策划项目。当你的项目既能契合国家战略,又能落地产生真实效益,特别国债与中央预算内资金的大门,自然会为你敞开。



上一篇:2025年乡村振兴及重大投资项目(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管理与后评价体系研究
下一篇:2025年陕西省超长期特别国债数据分析汇总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