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报核心概况
• 启动情况:2025年数字经济中央预算内第二批次项目申报已启动,申报通知由国家数据局下发至各省发改委,聚焦数字化转型核心方向。
• 覆盖领域:涵盖交通、能源、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现代农业、区域综合服务六大关键领域。
• 补助上限:单个项目最高可获5000万元补助。
二、六大支持方向及重点
1. 交通运输:以数字化优化运输全流程,推进运单结算等环节数据贯通与多主体数据融合,如搭建智能物流调度系统、开发交通流量大数据分析平台。
2. 电力能源:围绕“智能化生产、分配、消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助力双碳目标,例如构建智能电网系统、开发新能源消纳平台。
3. 工业制造:建设综合性数字赋能平台,打破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壁垒,联动绿色低碳与金融服务领域,像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供应链协同系统。
4. 医疗健康:借数字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可及性,推动资源均衡分配,包括建设跨机构诊疗数据互通平台、搭建远程医疗系统。
5. 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如部署农业物联网设备、开发区块链农产品溯源平台。
6. 区域综合服务:整合区域资源,推动跨行业数据协同,提升区域发展水平,例如建设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开发“产业大脑”平台。
三、补助标准与申报门槛
(一)补助标准
• 数字化转型方向(交通、能源、工业等):补助比例为核定总投资的15%,单个项目最高补助5000万元。
• 数据基础设施方向:补助比例25%,最高5000万元,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其他方向总投资不低于5000万元)。
• 最终金额确定:项目验收时,依据实际投资额与绩效评估结果确定补助金额。
(二)申报门槛
• 主体要求:仅限企业法人,优先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第三方服务商,不接受联合体申报,产业链项目需明确龙头企业主导地位。
• 信用要求: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企业不得申报。
(三)禁报项目
• 企业内部信息化项目(无产业带动效应)。
• 已获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
• 2025年第一批次未通过的项目。
• 建设内容拼凑、与支持方向偏差明显的项目。
四、申报全流程与材料要求
(一)申报流程
1. 准备阶段:企业完成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委托资质咨询机构编制《资金申请报告》(含技术方案、投资预算、绩效目标等)。
2. 地方初审:将申报材料提交至省级发改委/数据局,审核通过后汇总报送国家数据局。
3. 国家评审:国家数据局组织专家评审,考察项目数据贯通能力、产业链带动效应、商业模式可行性。
4. 资金拨付:项目验收通过后,补助资金一次性拨付至企业账户。
(二)材料要求
• 基础材料:企业营业执照、信用报告、项目备案/环评/能评文件(需落实所有建设条件)。
• 核心材料(《资金申请报告》)
◦ 技术方案:明确数据接口标准、技术路径、隐私安全措施。
◦ 效益分析:量化经济与社会效益,如带动企业转型数量、降低不良品率、减少碳排放量等。
◦ 产业链协同方案:龙头企业需说明带动上下游企业的方式,如开放数据平台、提供SaaS化工具。
五、专家审核核心关注点
• 产业链带动效应:需推动多主体数据打通,而非仅服务企业自身,如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标准让中小企业接入并提供工具。
• 技术方案落地性:避免笼统描述,需细化技术细节与成效,如物流项目说明降低空载率的具体数据、能源项目明确控制弃风弃光率的算法与目标。
• 工期与合规:建设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规模大的项目可拆分子项目分阶段实施;数据安全需符合三级等保要求,提供应急预案。
六、企业申报建议
• 赛道选择:优先选择与主营业务高度匹配的领域,避免跨领域申报。
• 资源整合: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中小企业制定协同方案,第三方服务商推出轻量化解决方案,突出自身优势。
• 政策对接:主动联系省级发改委、数据局获取地方申报细则,必要时邀请专业咨询机构优化材料,提高评审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