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多分布于乡村地区,少数民族发展问题天然地与乡村振兴战略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有着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表征,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同时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对象和托举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作为特殊地区的特色产业具有较强异质性,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有效途径。川西地区有闻名遐迩的旅游和民族资源,而且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过程融合了当地地域风貌、生活方式、宗教仪式、民族文化特性等,承载了川西少数民族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因川西地区受地缘位置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是我国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且容易被忽视。
川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川西地区指四川省西部,下辖地区有成都、绵阳、雅安、德阳、乐山、眉山、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该地区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九寨沟、黄龙、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米亚罗风景区、九曲黄河十八弯皆位于川西地区。红色文化特色鲜明,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之地。地理位置独特,少数民族为当地发展体育旅游锦上添花,多要素交织孕育下的川西少数民族体育,是藏族、羌族、彝族为主的14个少数民族用民族智慧改造自然的见证,也是我国民族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川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是传承发扬川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基层自治、丰富我国体育旅游生态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43 号文件)》,首次提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推动体育旅游转型升级,扩大体育旅游需求,拉动体育旅游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变导致对于旅游的需要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且后疫情时期人们对于强身健体的需要也日渐强烈,体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之一。发展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也是促进全民健身实现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能加快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发展的要求
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具有先天的区域优势以及独特民族特征,当地丰富的体旅资源有先天的区域优势以及独特民族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内生性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川西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和观光游览,推动了民族节庆活动与民族体育项目深度融合。其中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有:藏族藏历年、藏族旺果节、羌族打把节、羌历年羌族祭山会、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相应在这些节庆中开展的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有拔河、角力、踢毽子、骑射、跳锅庄、赛马、射箭、赛牦牛、羊皮鼓舞等近 30 种。旅游项目多以观赏为主,游客参与为辅,趣味性较强且参与度较高。丰富多彩的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是稳固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途径。如: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每年都会带来相当高的经济收入,2022 年凉山火把节全州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183.12%,在疫情之前的 2019 年,火把节的经济收入高达18.87 亿元,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参与体验,经济效益显著。
三、推动川西地区不同少数民族团结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可见民族团结的意义重大,而民族体育旅游在民族团结中的价值突出。一方面,通过参与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广大群众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感受民族文化,加强民族之间相互认同,以此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如扎崇节的歌舞狂欢、彝族的火把节的燃情夏夜;另一方面,川西民族特色体育群众基础较为广泛,民族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融合度较高,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强烈增长的时代,繁荣民族体育旅游能够更好地展示川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流团结。此外,民族特色旅游也是脱贫后挖掘乡村振兴产业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调研时提出:“村民搬迁住进新房子,发展适合当地生产的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乡村旅游”。以位于凉山州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悬崖村)为例,2017 年 8 月在 2556 级钢梯取代“藤梯”后,“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搬迁至新家,形成了具有彝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村落,在当地政府进一步规划下,“悬崖村”借助民族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取得显著效果。可见,川西地区少数民族发挥优势,开发适宜当地民族特色的特色产业,具有稳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缓解民族生存压力、促进民族富裕、推动民族团结的良好效果。
四、提升川西地区民族基层自治水平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党在农村地区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党对民族地区的领导是提升民族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核心,需要在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突出群众主体地位的同时,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实效,以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一是体现在治理能力方面。“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要求指向,在“脱贫”已见成效之后,“致富”已经成为川西地区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但在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上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发展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过程中,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组织认清关键性问题所在,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二是在基层治理体系方面。治理主体的有效下沉是解决民族地区治理效能的有效手段,当前,川西地区的治理体系健全度不高,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机制不健全,而体育旅游产业具有特殊引导协同属性,可以将经济、文化、旅游等政府部门与农民、企业进行有效关联,客观上形成跨系统效应,将人才、资源、服务、体旅要素有效整合,推动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作者:王心爱 赵果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