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 > 战略资讯乡村振兴: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分析

乡村振兴: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分析

来源:原创  时间:2022-05-23  点击: 2079次
笔者基于对多个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主要从乡村教育、产业、地理环境等多个角度着重分析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困境。

  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作为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重要攻坚地,属于条件型贫困、资源型贫困和素质型贫困的叠加区,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受教育总体性落后,产业发展滞后,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大量乡村劳动力转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乡村产不出人才、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难觅乡村精英和劳力资源减少的困境。


  1、教育总体性落后:产不出人才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农村地区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受教育投资观念淡薄、师资投入不足、教学质量低等原因制约,呈现出教育总体性落后以致人才难以产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不足,年限短。据云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省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683.8万人,占比36.67%,文盲人口219.3万人,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82年。云南原深度地区还是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直过民族”的聚集地,诸如傈僳族、拉祜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还不到6年,该地区劳力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全省甚至全国平均值,严重制约着人才的产出。二是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滞后导致的人口创收能力不足。在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由于长期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职业技术院校的设立较少,加之优秀师资引进困难,教学质量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当地人口由于“缺技术”而致贫的情况屡见不鲜。虽然在脱贫攻坚时期,各地针对本土人口组织了大量的技术培训,但培训效果有待提升,一方面是由于农户缺乏远见抵触培训,另一方面是培训带有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形式化倾向,大部分群众依然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缺乏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难以满足乡村振兴阶段人才发展的需要。


  2、产业发展滞后:引不来人才

  产业是乡村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产业旺,乡村兴。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集中连片的山地使得土地分散且利用率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困难,产业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目前仍以传统农业如玉米、土豆的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产出效应不明显。加之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等因素,产业项目开发难、成本高等问题突出,以至于相较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小散弱”的问题常见。在脱贫攻坚时期,部分有产业项目的村已经逐步建立起村级产业,并成功吸引了一部分从事产业发展的人才回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产业发展人才缺失的矛盾。但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尚无村级产业或是还处在酝酿阶段未真正运转。此外,在对云南深度贫困地区怒江州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乡村虽然通过投资收益等方式达到村村有集体经济的目标和要求,但缺乏实质性运营的村级产业,甚至存在空壳现象。总之,由于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滞后造成的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不佳、营商环境不优等情况,导致人才在回乡的路上仍在“观望”。


  3、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留不住人才

  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上限。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多属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积占比大,而多处于高山之间峡谷地带的深度贫困地区,因山高、谷深、坡陡造成的坝区少、田地少、土地贫瘠的现象更为突出。因此,在部分山区,依然存在“人背马驮”的原始交通方式,农机具无法正常使用、农作物单一、广种薄收严重、不具备规模化产业发展等情况也依然存在。


  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不仅让当地人民一心想“走出去”,其高额的扶贫开发成本也让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大力推进,云南省整体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和乡村振兴阶段的发展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在交通方面,到行政村的道路已实现硬化,但建成道路狭窄,蜿蜒崎岖、运载能力差的情况受客观地理条件的限制很难作出改变,交通不便、出行不易、生活生产成本高使当地人民更加向往便利之地;在网络覆盖率方面,部分偏远山区仍然只有2G网甚至无网,对网络依赖较强的年轻人来说,极不稳定的网络信号是让他们“逃离”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文化娱乐方面,乡村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缺乏吸引年轻人的文娱氛围,在偏远贫困地区,一块篮球场可能就是仅有的娱乐场所,这与城市中丰富的娱乐设施及场所对比差距尤为明显,这些差距使得青年劳动力不愿归乡。


  4、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力资源减少

  在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小而散的特征本就使得当地劳动力少而分散,但为使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地方以交通补贴、外出务工补贴等方式,宣传、鼓励该地区劳动力多向我国薪资水平较高的深圳、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致使该地区劳动力资源存量逐渐减少。此外,在劳动力转移的群体中,一部分是具有一定技术、学历的高素质青年劳力,这不仅会加剧农村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也由于流出群体带走了大量农村物质资本,变相加剧农村贫困。从短期来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确实对深度贫困地区有明显的减贫效应,但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将加剧“繁华的城市,凋敝的农村”以及乡村无人建设情况的产生,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作者:毛韦捷  张晓欢)



    中机院起源于产业竞争情报监测,发展壮大于规划咨询,成名于规划思想。专注于乡村振兴规划,如:“三农”问题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产业聚集区、农产品产业链等研究规划咨询服务10余年。时刻洞悉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对于乡村振兴相关项目有着丰富的经验及庞大的研究队伍,经手相关乡村振兴规划项目近百余例,欢迎致电400-666-8495咨询!


分享到:
上一篇:109项!《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发布
下一篇: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思考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