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简称“战新产业”)的发展,经过两三年的加速,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我们说“新阶段”,是因为几个现象:
第一,认识新阶段。国资央企发展战新产业,从过去少数企业个案式的探索,已经上升为国企高质量发展,实现“五大价值”的中心之一,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成为很多企业的核心发展目标。
第二,投资新阶段。根据相关统计,2024年中央企业全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了40%;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升了4.2个百分点。
第三,实践新阶段。这几年不少企业都通过技术研发、资本参与等方式开展了诸多战新产业的项目,进入了相关领域,初步体会到战新业务的特点和规律。
认识升级了、投资巨大了、实践探索了,三个加起来,共同构成了战新产业发展从0到1的起步阶段。
2025年,开始“十五五”规划,正值一个新的起点。国企战新产业要正式从起步阶段向1-10的发展阶段迈进。
在这个新阶段,如何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继续升级突破?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如何寻找方法和出路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回答的问题。
01、国企战新产业发展的共性挑战
战新产业发展,对国家、对国资、对国企都是历史性的大命题,作为答题人,国资央企需要拿出经得起考验的答卷。
然而,中机院咨询认为,客观的说,目前战新产业发展距离实现“五个价值”要求仍有不少提升空间。
要解释这个结论,我们先看一下中机院咨询对部分央企战新产业发展方向的整理汇总表: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分析整理)
这些战新产业发展方向,是央企朋友们根据自身产业链特点,初步确定的突破领域。
通过简单汇总,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不少央企都在同时尝试进入多个战新产业大行业,同时一些央企正在同时开展相同、相似或者近似的细分产业投资发展。
目前的情况,这种特点可能带来两个挑战!
一是产业重叠。
1、一级产业重叠
举个例子,以新能源为例,就有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能、国电投、国投、中建、中国化学、中国建材、中车、中铁、中国交建、能建等13家集团明确提出要作为战新产业发展方向。
2、二级产业重叠
新能源是个大产业概念,我们继续向下做个细分,以“氢能产业”为例,从相关信息看,提出发展氢能的央企包括三峡集团、中国石化、华电集团、国电投等、中国能建等多家集团。有媒体统计称,“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
3、三级产业重叠
再从更加细分的产业赛道看,就新能源储能产业当中的“抽水蓄能”方向,依然有不少国资央企在布局和投资项目。在这里竞争和发展的企业包括国网、南网、华电、三峡、国家能源、能建、电建、铁建、交建等央企。
出现战新产业一级、二级、三级产业投资方向交叉重叠的现象,好不好呢?
答案见仁见智。
中机院咨询认为应该从两个方向看:
首先,就新能源来说,正值我国能源革命的关键时期,对非化石能源替代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目前的新能源供给严重不足,所以大家都看准了这个缺口,积极布局服务全国,这是具有较大合理性的。
其次,如果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说,在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家一股脑全面开花,发展相互重叠交叉,投资相互重复的局面,很可能给新能源行业在十年之后进入成熟期,留下不少新问题。
第二个挑战是资源分散。
我们再看上面这张汇总表的数据。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中央企业当中明确五个或者五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的企业有8家,占24%;明确四个战新方向的还有8家,也占24%。这两种类型央企一共16家,占样本总量的接近50%。
形成这种结果,充分说明了很多央企在发展战新产业的初期阶段,处于研究、探索和试错的状态,希望在更多的可能性上找到机会,这是合情合理的选择。
不过,这样的选择如果持续长期没有聚焦和收拢,就会造成战线过长、投资分散。
企业在资源有限、时间紧迫的约束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集中力量增加压强做一件事更好,还是同时尝试多种不同的业务更好?这个问题可能不需要解释。
发挥特长、集中资源带来动能与持久性,通过聚焦和差异化带来竞争力,是几十年来全世界公认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基本结论。
总体看,经过了过去几年的大力推动,国资央企在战新产业发展上已经积累了初步经验。同时,面向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呈现出产业重叠、资源分散的潜在风险,也需要在“十五五”规划当中得到重视,并找到合理解决方案。
02、通过战新产业系统规划引领发展,破解难题
解决战新产业发展新阶段潜在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
中机院咨询认为,关键还是“规划”两个字!
在“十五五”规划当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从国家层面顶层要求的目标,这需要国家规划的引领。
在此基础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实现新质生产力引领的具体载体和实现方式,因而需要相关主管部门从产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层面上对新能源、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各个产业领域进行整体规划。
然后,每家大型国资央企作为微观主体,都是本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者和布局者,需要做好本企业的战新产业规划,实现对产业规划的细化和承接。
这样,需要在全国规划、产业规划、国资央企规划三个层面上建立有机的联系,进而实现三层规划的引领。
从实施层面上,我们做两个建议。
1、国资央企战新产业布局顶层规划
从国资监管层面看,以“三个集中”为中心的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原则已经非常明确。
其中,通过这些年不断实施的国资央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通过国资央企深入实施“主责主业管理”,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这前两个“集中”已经找到了具体的抓手和有效工具。
对于如何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相关措施正在不断探索。中机院咨询认为,采用规划顶层引领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这种规划引领,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国资央企战新产业发展要精准划分边界,错位推动。
解决战新产业发展相互重叠、资源分散的潜在问题,建议从开始就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各家企业的资源特长,从顶层进行业务边界的区分,给每家企业一个相对精准的战新产业方向定位,减少彼此之间的无序投资、资源浪费,也实现不同央企在战新产业的错位发展,而不是同质竞争。
第二,明确国资央企战新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资源到位。
用顶层规划的方式,推动实现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在各家央企战新产业方向定位准确之后,结合产业要求,推动央企制定特定战新产业的发展的具体目标,并配置相应产业资源,这样更好的推动战新产业的探索顺利变轨为提速发展。
简单来说,我们建议在100家央企集团的整体层面上,需要在“十五五”规划当中,由国资监管部门牵头制定战新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全面指导具体企业的战新产业发展。
2、央企和地方国企集团制定战新产业独立规划
在具体央企和地方国企集团层面上,更需要发挥好规划引领战新产业的指挥棒作用。
“十五五”期间,建议重点解决战新产业发展过程中用投资项目驱动发展的传统产业规划习惯,建立起规划思考在前,投资项目在后的基本理念。
战新产业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产业,需要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前瞻性地思考,以避免盲目投入和无效产能。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在战新产业的规划思考上还不够充分和深入。有些国有企业只是简单地将战新产业作为一种补充和增量,而没有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设计。
前文所说的分散重复的投资方向,正是我们在战新产业领域缺少系统深入思考,缺少系统布局的现象折射。
这就导致了企业在战新产业的发展上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缺乏有效的内外部资源和优势整合,发展缺乏方向和重点,容易陷入盲目发展、同质化竞争的困境,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阻碍了这些领域的健康发展。
进行战新产业独立规划的方法,我们在《党委委员、董事、经理层: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什么要独立规划?怎么开展规划?》一文中已经有了深入说明,请参考。
2025年,正值国企战新产业要正式从起步阶段向1-10的发展阶段的新起点。
我们建议在既有发展经验基础上,针对可能的潜在问题,通过战新产业规划这个系统方法,在国资规划和国企规划两个层面推动企业发展,有效落实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的重要改革目标。
“机遇从不光顾没有准备的头脑,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