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粤东西北新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和转移集聚地40个,园区总数达80个,比去年翻了一番。整个粤东西北,除了4个规划已明确不适宜建园的县外,每一个县都有一个园区。上述两类产业转移园区实现粤东西北全覆盖,是广东自2005年启动产业“双转移”以来的第一次。
2016年,广东省将继续提升产业园区集聚集约发展水平,着力引进规模大、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入园投资发展,新增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园区2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含产业转移集聚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0亿元。
粤东西北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产业转移正是背后的强大推力。粤东西北地区一方面通过引进珠三角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将传统优势产业引入县域产业园区,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做强做大县域经济。两大举措齐头并进,夯实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园区持续扩能增效
扩能增效是产业转移园区发展的核心任务,其中,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是扩能增效的核心动力。
当前,珠三角传统产业对外转移明显提速,大量项目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仍然是“香饽饽”。
粤东西北地区经过近年对交通和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政府招商坚持市场导向,极大吸引了珠三角企业关注。2015年两类产业转移园区新落地工业企业有40%来自珠三角六个核心城市,计划投资总额有850亿元。这说明园区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转移带来的扩能增效更加明显。2015年,产业园区新落地工业企业544家,新投产294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1亿元,占地区规上工业比重达25.8%。8个对口帮扶指挥部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92个,计划总投资1826亿元;投产项目192个,完成投资197亿元。
目前河源、梅州、汕尾和惠州东北部园区承接深圳、东莞等地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延伸拓展区域。韶关、清远、江门等市园区承接机械、装备制造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转移,初步形成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配套区。
据省经信委主任赖天生透露,去年园区新落地工业企业665家,新投产企业351家,两个数字都是历年新高。湛江宝钢、茂名巴斯夫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金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相继投产。河源中兴通讯、汕尾比亚迪、清远金发科技等一批的龙头企业先后开工建设,预计将带动整条产业链转移。80个园区目前已经落户了4900多家企业。2015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园区达到25个,超过300亿元的达到6个。全年共完成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3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6%,是全省平均增速2.3倍,全口径税收增长23.8%,是全省平均增速1.8倍。
面对喜人形势,2016年,广东省将力争园区新落地700个工业项目,确保园区工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全口径税收总体同比增长20%。广东省年内将出台《粤东西北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粤东西北地区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鼓励引导珠三角龙头企业讲生产性环节放在粤东西北,推动产业链衔接,打造产业集群。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当前的粤东西北,战略机遇前所未有。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加速聚合,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提速布局。抓住机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迫在眉睫。
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对粤东西北新型产业体系的发展给出了明确指引:
粤东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珠江口东岸各市的经济合作,推动建设资源共享、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汕潮揭特色城市群,打造国家海洋产业集聚区、临港工业基地和世界潮人之都。
粤西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珠江口西岸各市的经济合作,积极拓展大西南港口腹地,推动建设功能清晰、协同发展的粤西临港经济带,打造国家级重化工业基地、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全方位合作联动和配套发展,推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粤北生态型新经济区,打造环珠三角特色产业带、全省低碳经济示范区、国家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在广袤的粤东西北大地上,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在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把环保装备、氢能科技等一批优质先进项目引入云浮,谋划和培育出新兴支柱产业。目前,佛山飞驰汽车、加拿大巴拉德公司、清华大学共同研制的首台氢燃料电池客车样车已经在佛山研发成功,经过首次近300公里的路面测试实现全程无故障、无差错运行。
在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82.35亿元倾力打造中国(湛江)国际海洋产业中心。这个规划面积约6000亩的中心,致力打造亚洲最大的海洋水产集散交易市场、亚洲最大的海洋水产期货交易中心、中国重要的海洋生物医药制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透露,为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今年广东省将鼓励引导珠三角龙头企业将生产性环节放在粤东西北地区,促进产业链跨区域延伸和对接,实现功能性转移。推动钢铁、石化等行业产能向环境承载力强的粤东、粤西沿海地区转移。
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幕,正在拉开。
典型案例
八年“荒园”焕生机引进超亿元项目66个
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凤泉湖分园是潮州市规划面积最大的园区,但开发了8年,还是一片空地。
好好的园区,开发咋这么难?潮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殷昭举列出四大难:园区土地占而未用、园区生活配套不足、企业入园成本高、项目审批环节多。
2015年正月初七,潮州市委书记李水华在现场的寒风中尖锐地问:“还要不要继续开发?”
去年初,由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总指挥统筹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区开发。
新开发团队接手后,第一件事就先收地。别看园区一片空地,地实际上已被“圈”完,旧项目不开发,新项目进不来。开发团队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大刀阔斧清理闲置土地,不该办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变更登记等手续的,不办;没能力开发的,退出;坚持闲置的,强制收回使用权;该退款的,退回土地出让款。随后,共收回土地27宗3138.77亩。
由于凤泉湖分园往返市区交通十分不便,企业不愿来。开发团队多方筹资5.1亿元建设中山大道,将凤泉湖分园与最近的铁铺镇连接起来,中山大道今年就将建成通车。同时,拓宽园区周边省、县道,园区30分钟可达潮汕机场或厦深高铁站,20分钟可达潮州市区。现在,3万平方米员工生活配套项目已建成,正规划建设占地50亩的涵盖商场、市场、电影院、医疗配套等的园区综合服务区。
同时,扶持政策出台,符合条件的项目可叠加享受中山和潮州两市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有25家企业共计兑现奖励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以每平方米5元的低价(每三年上浮10%)出租园区通用厂房。
潮州市政府将67项市级行政审批权下放给凤泉湖园区,由园区管委会行使10个2号章审批权限。以前一个项目从签约到正式落地要1年,现在缩短为1至2个月。
如今,原来的空地现在建起一大片通用厂房,生物工程、印刷、智能玩具多个项目已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之中。据统计,凤泉湖园区引进超亿元项目66个,其中建成项目7个,在建项目48个,上半年还有10个新项目动工。预计到7月份,将有40个项目主体工程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