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沙县万亩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原则
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1980年,联合国大会曾号召:为了保证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自然,社会,生态,经济和基本的关系进行研宄,“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被提出。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农业产业园要立足于现状,面向未来,重视生态规划与环保,是增强其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同时,也反映了农业产业园与传统农业园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改变高投入、高污染农作方式,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作为生产和消耗的方式,尽量减小对能源和资源的损耗。从产业各层面上建立相互的联结,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使得园区内各产业之间互补互促。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保证花卉产业园的景观层次使游客感受田园式的生产方式,利用乡村特有的空间特点来建设花卉产业园,在保证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可以吸引游客的观光,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园区规划是立足于现在,着眼未来,合理规划,稳步推进。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以生态环保的理念,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和环境的可持续,激发当地乡村活力的同时分期分阶段地进行总体规划。
1.2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方向跨度很大,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有很大差异。同时,不同的乡村承载当地人民的活动方式,进行花卉产业园规划必须充分调研本地的环境优势、产业优势,从实际出发,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开发打造能满足现实需求和长远潜在方面要求的产品和产业。结合当地特色,挖掘具有当地文化底蕴的元素布局特色产业,避免千篇一律的农业产业园。同时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现有材料,在体现地域特色的同时,将当地文化、民俗等融入乡村景观设计中。因此根据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所制定的方案,应是建设成本最低、可操作性最强、当地特色最浓的方案。
1.3 功能性原则
根据前期的定位要求,根据花卉产业园的需要与现有的资源进行调研与分析,对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的目标功能体系进行概念建设,并进行创意活动的丰富。功能系统设计包括:设计研宄,规划构思,概念生成,概念界定,概念方法,园区发展定位与实施,充分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结合不同的旅游主体类型,构建现代花卉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花卉产业园基础功能。同时,花卉产业园设计中应体现当地文化、生态环境及景观艺术等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游客提供便利。
二、长沙县万亩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要点
2.1 以花卉产业为核心产业
花卉产业园以花卉产业为核心,明确产业园的主导产业,在选择花卉品种时需考虑实际情况与场地产业背景与历史,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借助现有产业支撑,根据场地现状,因地制宜的选择具有高效益、示范性强的花卉品种,同时在满足规模化种植要求与符合当地特色的同时,发展景观优势,根据主导产业,明确种植形式,积极融合科技创新,引入科技元素,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强调特色产业的发展。
2.2 以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发展战略
现代花卉产业园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通过促进产业升级,不断将当地农民发展成为产业工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利用场地优势,打造农业规模化、科技化种植,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强化品牌强农的理念与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挖掘当地文化、将文化创意融入传统农产品中,以品牌、文创概念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共建全面小康社会。
2.3 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发展理念
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坚持以花卉产业为核心,有效地推进花卉产品生产及加工,充分利用当地乡村生态环境、景观层次以及活动设施,合理布局花丼产业、产业示范、花卉景观与农业休闲为一体的花卉产业园,根据主题进行推广宣传,增大人流量,促进农民増收,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多功能经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长沙县万亩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策略
3.1“产业振兴”优化产业体系
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得出,“产业要素”为长沙县万亩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要素。花卉产业园的规划设计要立足于安沙镇花卉产业的特色和基础优势,因此,规划设计中要围绕“花卉品质升级、花卉产业增效、花农增收”目标,以建设花卉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核心,推进花卉生产、加工、物流、电商、农旅等全链条、多业态的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花卉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坚持实现高起点和高标准,坚持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先进行、示范性,积极推行“农金对接”、“农高对接”、“农科对接”和“农检对接”;就项目的选择而言,坚持走产业化道路,重点发展高科技,大力引进高附加值和高品牌影响力的项目,持续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3.2“人才振兴”强化人才支撑
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得出,准则层“服务要素”虽然只排在第四位,但其中的指标层因子“科普教育””、“科技研发”却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其紧紧贴合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发展需要。我国农村的劳动力短缺,以留守老人、妇女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者,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有显著欠缺。由此可见,想要推动人才振兴,首先就是要保留住一批优秀且出生于农村的人才,再吸引一部分离开家乡打拼的人才和一部分优秀又有志向的城市人才来农村发展,通过人才的聚集以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
3.3“文化振兴”挖掘文化特色
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可以得知,“文旅要素”作为长沙县万亩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的第二影响要素。因此,花卉产业园在重点发展花卉生产和花卉产品加工的同时,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茶文化、花卉文化等资源,将农业功能进行大范围扩展,如: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例如花卉文化的深入挖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联结花卉和节假日,端午节的“斗百草”活动,可以举行花草标本采集活动,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以及亲子户外活动;重阳节以“菊花”为主题的郊游活动;中秋节“赏桂花”,辅以桂花酒、桂花茶、桂花月饼等;更有民俗文化中传统的“花朝节”,是将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定为百花的生日;还有从江南水乡地区流传而来的农历六月二十四的“观莲节”等。二是“花市”、“花会”源于民俗文化的以花丼的买卖和观赏为重点的活动,成功的典型例子有广州、扬州、洛阳、重庆等地以特色花卉为主题的艺术节、赛花会等。三是结合花卉和饮食,中国的花卉文化源远流长,唐代的花卉美食有:桂花羹、菊花糕、木香花糕等,宋代有梅粥、蟹酿橙、广寒糕等;原来“以花为食”主要有梅花、菊花、桂花等,现代拓展到了栀子花、芙蓉花、玉簪花、金雀花、紫藤花等;糖果和糕点的原料和佐料常见有桂花、桂花,花露和美容产品常用菊花、玫瑰花、茉莉花、百合花、薰衣草等,饮料和茶酒中常见有菊花、桂花、玫瑰花、金银花、梅花等。
3.4“生态振兴”打造绿色产业
从第四章AHP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结果可得出,指标层因子中“生态观光”的权重值排在第二位。因此,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产业园的生态性,为了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园区的生态功能,园内要严格实行“一个管控、两个减少、三个基本”的生产体系,首先要通过实现花卉种植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全面建成和应用节水灌溉设施,大幅度控制水资源的使用量,倡导水资源和肥料的统一节约使用;要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杀虫灯、杀虫贴纸等技术,促进农药、肥料的节省和高效施用,走绿色循环利用的生态道路。针对在花卉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反光膜、花卉套袋等废弃物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危害,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可生物降解薄膜的应用,采用“户集、村收集、镇运、市处理”的方式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大量减少污染;为清除被遗弃的花草树木残枝,可以利用其作为焚烧发电材料,或作为生产有机肥、生物质颗粒和食用菌基袋等进行二次利用,促进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园内的建筑材料选用上,如房屋整改,多使用木、竹、石等材料,道路铺装可以多采用透水的材料以及碎石子等。
3.5“组织振兴”深化管理模式
通过对长沙县万亩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影响要素的评价分析可得,“产业要素”、“文旅要素”排在前两位,因此在长沙县万亩花卉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花卉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布局,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把握住当今时代“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契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群众自愿、利益共享、积极可靠、标准导引、从点到面的原则,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强辐射”为主线,以油新河新华段为轴向周边辐射“党组织+龙头企业+农户”试点经验,完善并大力推广“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党组织+合作社+产业园项目公司+农户”等发展模式,探索建立能够实现与小农户有机衔接的发展带动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支持党组织牵头,创办多元化、多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者:李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