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于2022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制种大县”、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先后在基地建设、企业培育、产业园建设方面提供了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但是,面对种业振兴新形势和新要求,还存在基地建设标准化水平不高、机械作业率低、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种业效益总体不高等短板和不足。因此,通过总结基地建设实践经验和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探索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中,通过制种产业强链、延链、补链等全产业链建设,实现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种业振兴行动取得实效。
一、临泽县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困境
在全县玉米制种产业持续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现代种业发展要求,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种基地建设标准化水平仍需提升。目前临泽县仍有23000hm2耕地未配套水肥一体化,还达不到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水平,土地流转、土地平整等项目实施难度较大,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五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需求。
二是种子生产机械化亟待加快推进。近年来虽然在玉米制种基地进行了机械化作业示范,种子生产机耕、机播、机防等环节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但在玉米制种去雄和机收环节尚未实现大的突破,加之在玉米制种去雄、收获和蔬菜制种授粉等劳动力用工密集型环节中,劳动力用工价格持续抬升,制约了种子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种子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还很弱。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体系和协作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科研单位和企业缺乏有效合作,企业新品种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话语权低。
四是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还需向两端延伸。入驻临泽开展玉米制种生产的31家企业,除中种国际、三北种业、敦煌种业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和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其余县内企业均为受委托代繁企业,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低,种子在终端销售、电商交易和加工包装方面的增值效益不明显,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低。五是种业会展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企业过小日子思想严重,对企业走出去的思路还不明确,参与种博会、种交会等会展的积极性不高,与“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要求还有差距。
二、临泽县国家级玉米制种全产业链发展的对策
下一步,临泽将突出抓好精品玉米种子制种基地建设,紧密衔接粮食功能区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种子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基地建设规模,创新基地建设模式,促进优质基地向优势企业集中,构建种子企业与制种基地长期的契约合作关系和合理利益分享机制,确保基地长期稳定发展,将临泽建设成为全国现代种业政企共建样板县。
1、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稳固“生产链”
以镇为重点,整乡镇实施制种基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试点核心制种乡工作,支持优势种子企业建设玉米制种“五化”基地,在核心制种区域每年推进建设1000hm2.至2025年共改造提升高标准制种基地5667hm2.
在此基础上,每年选择1667hm2通过滴灌等节水灌溉的玉米制种基地,着力实施制种基地地力提升项目,提升盐渍化治理能力,使其地力逐步得以恢复提升,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土壤环境良好、产得出、质量高的目标。
2、扶持建设加工线,铸牢“加工链”
以制种企业为主体,扶持企业建设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智能化种子加工示范生产线,在满足企业自身加工需求外,为其他小型企业提供加工社会化服务,解决小型企业加工能力不足和重复建设加工生产线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
3、助推社会化服务,完善“服务链”
狠抓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加大培训、指导服务力度,着力打好社会化服务基础。依托县种子产业协会,充分考虑全县制种基地集中以及田间道路、灌溉系统的实际,鼓励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购置适宜于甘肃河西制种基地的玉米制种机械,有效推进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全程机械化进程。鼓励支持龙头种子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服务领域合作,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广节水、节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开展玉米制种托管社会化服务。
4、鼓励科技研发,拓展“创新链”
扶持县内种子企业加大玉米新品种培育和审定推广力度,鼓励种子企业切实开展种子生产新技术研发攻关,在雄性不育系培育、适宜于机械化去雄、收获和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不断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以育种加原种圃为核心内容的四圃种源繁殖基地建设,确保品种正本清源。支持企业建设综合抗性鉴定平台,强化品种抗倒、抗旱及抗极端气候测试,打造高水平展示示范基地,提升品种适应能力。
5、优化质量保障体系,畅通“供应链”
强化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备配套,提升种子质量检验能力,年均检测样品2000份以上;利用3S、云计算、无人机等高新技术,与制种基地紧密结合,构建从种子基地落实到春播、夏管、秋收、冬运等全程可视、可管、可控、可追溯的数字化监管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应用,推进基地生产全程监管,打造环境优越、秩序优良的种子生产“首善之区”。
6、强化产业园配套,提升“价值链”
立足现有基础,依托农发行7亿元支持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和种子产业园提升项目,全面规划、配套完善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水、电、路、用气、供暖、排污、物流等基础设施,助推入园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同时,将种业会展经济发展做为“张掖玉米种子”走出去、亮出去的有力抓手,紧抓国内各类种业展览会、种子交易会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种子企业针对各自品种的推广区域,积极参与各类会展,在做好黄淮海、东华北常规杂交种推广的基础上,通过会展经济,将企业和种子向西南市场拓展。在种子园区建设上,充分依托“科创中国”“一带一路”种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机遇,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全国种业骨干企业、优秀人才入驻园区,切实在育种创新、基地建设、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推广营销等方面实施“补链、强链、延链”行动,助推临泽种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作者:杨平、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