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产业园区型医疗器械特色小镇产业空间布局设计思路

来源:原创  时间:2022-08-09  点击:2459
医疗器械特色小镇产业在空间布局规划设计上,可包括产业核心圈、产业支撑圈、产业衍生圈,并形成集研发、孵化、生产、服务为一体的“352”型医疗器械特色小镇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以地方传统特色产业集聚为基础的产业园区型特色小镇,适宜采用“特色小镇+医疗器械产业园”或“特色小镇+医疗器械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以产业园或科技园作为核心和增长极,以其发展辐射整个特色小镇与周边地区。同时,发挥特色小镇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功能,支撑医疗器械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并强化产业的辐射、吸纳和溢出功能。因此,医疗器械特色小镇产业在空间布局规划设计上,可包括产业核心圈、产业支撑圈、产业衍生圈,并形成集研发、孵化、生产、服务为一体的“352”型医疗器械特色小镇产业空间分布格局。见图1.

医疗器械小镇产业空间布局构成

图1医疗器械小镇产业空间布局构成


  1 产业核心圈的空间经济布局分析

    1.1 科研创新区引领优势

  科研创新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共性技术推广等服务,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企业转型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因此,该区的重点是招引集聚各类医疗器械创新资源,创建高水平的医疗器械优势领域研发高地。如引进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相关技术研发企业、医疗器械科技企业。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吸引知名医疗器械工程研究所、研究院、研究中心等建立分所,支持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等。政府可结合本地医疗器械企业的技术需求,在该区布局建设技术转移中心,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对接科技资源,加快医械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此外,政府可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等各级各类相关创新平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在科研创新区内开展研发活动及进行相关项目建设。


  1.2  生产制造区核心产业效应

  基于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和特色小镇生态化建设目标,生产制造区建设以“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绿色发展”为动力,树立“医械智造”理念,鼓励医疗器械企业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开展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示范。重点招引符合医疗器械小镇产业发展重点,拥有核心技术、具备领先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和监管模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生产区应以节约能源消耗、绿色环保生产为发展原则,打造汇聚“产业高端、技术先进、生态文明、环境和谐”全产业链医疗器械企业或重点优势生产环节的医疗器械生产制造企业,提升医疗器械特色小镇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


  1.3 企业孵化区虹吸效应

  医疗器械特色小镇需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企业孵化区,吸引国内知名创业孵化机构和高端创业项目落地。企业孵化区可布局建设众创社区,如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在该区构建为企业孵化服务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包括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综合科技服务平台、项目申报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和管理咨询服务平台等。如果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还应重点围绕医疗器械产业的前沿领域和高端环节,吸引创业团队,为入孵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设立创业导师平台和孵化投资专家委员会,为入孵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融资服务、人才引进、市场推广、项目推介、管理咨询、交流培训等服务;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为入孵企业早期创业提供投资服务。必要时,政府可以入股,待企业孵化成熟后再逐步退出股份,以扶持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产业持续发展的“后备军”。


  2  产业支撑圈的空间经济匹配效应分析

  2.1 监测评估区的高质量产业发展匹配

  监测评估区是医疗器械特色小镇的特有功能区域。主要用于开展产品的检测与评估服务,建立覆盖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通过完善产品和服务回访制度,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保障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可靠。该区域的相关机构或组织还负责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风险预警和缺陷产品强制召回、产品伤害监测验证评估等工作。借助检验检测平台定期发布产品和服务质量“红黑榜”,对医疗器械企业和相关产品进行质量评估,提交检测评估报告。为医疗器械企业产品检测提供便捷通道,加强与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争取省、市医械检测平台入驻。


  2.2  人才服务区人力资源蓄水池作用匹配

  该区的主要功能是招才引智。利用商会、校友会等组织力量,推动招商引资、招院引所与招才引智同向发力、互促共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健康人才培训基地,并依托高校、职业学校和科研院所,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医疗器械特色小镇发展输送各层次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加强医械产业、相关产业及服务业的研发、生产、标准、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全链条发展的需要。此外,建设培训设施,引进培训机构和组织,为医疗器械企业及其他机构提供质量管理人才、生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金融人才的培训。


  2.3  产品展示、体验与会展区体验经济效应匹配

  会展交易区可按照“以研引会、以会带展、以展促销、以销助研”的循环发展模式,打造集医疗器械科技交流、产品展示和医药创新成果交易为一体的重要平台。产品展示和体验区结合网上展示交易平台,为小镇企业提供医疗器械企业及产品的宣传平台,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让购买者可以在产品展示和体验中心接触器械产品实体,体验和比较产品特色与优势,吸引医疗器械行业人士前来交流与协商。此外,医疗器械产品专业知识门槛较高,通过体验式营销可让需求方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更好地了解产品,有利于企业方获取消费者对产品结构设计及功能改善的需求信息。


  2.4  物流服务区经济流动性匹配

  以交通延展宽度是医疗器械特色小镇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辐射的关键。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医疗器械特色小镇可成为医疗器械产品中转地、生产基地及产品技术储备基地。建设物流服务区,可将物流服务嵌入到医疗器械产业链中,为企业提供更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各地可根据自身区位特征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区还可布局集分销、物流、电子商务集成服务模式以及数据处理的现代化智能化服务平台,对接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实体机构,推动企业探索自身医疗器械产品的流通增值服务。


  2.5  金融服务区经济杠杆匹配

  金融服务区招引金融机构、风投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和投融资协作网络,为企业融资服务。政府可在该区布局建设金融服务平台,设立一体化的企业融资服务通道,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融资方案和有效融资培训方案;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包括孵化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对接以及专项贷款等金融服务。引进多家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灵活、便捷的商业贷款方案,为企业解决企业发展投资问题。金融服务平台可涵盖新闻动态、融资需求、天使投资机构(人)、金融服务机构、专家人才和政策法规六大板块。


  支持重点投资机构牵头建立生物医药投融资服务平台,整合天使资金、风险投资、私募资本、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面向医疗器械企业定向推送项目路演、政策咨询、金融机构对接、风险分析评估等各类投融资服务。支持设立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企业化运作、专业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的投融资平台。通过金融服务平台,向符合条件的医疗器械企业提供IPO、债券发行服务,为企业兼并重组等提供金融服务。建设科技投融资平台,推行股票和股权质押贷款,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风险投资基金(VC)、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等新金融业态。引入PPP模式,建立小镇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与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吸纳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现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


  3 产业衍生圈的空间经济效果分析

  3.1 综合配套区系统经济优势

  综合配套区主要用于满足特色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统筹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先进业态,重点布局住宅、酒店、超市、学校、影院、银行和购物综合体等,为医械特色小镇居民及创新创业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增进海内外各类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如泰州中国医药城就建设了面积达8.2万平方米的邻里中心,提供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的一站式服务。邻里中心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综合体,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结合得更紧。


  3.2 文娱产业区创造产业延伸价值

  依托医疗器械产业,挖掘本地与医药相关的地理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衍生文娱产业,如建立历史名人博物馆、医疗器械博物馆、医疗器械文化交流中心、各类新型医疗器械体验馆、特色健康养生馆、康复疗养中心等,规划设计小镇休闲旅游线路,开发文化氛围浓郁又具突出医疗器械产业特色的旅游产品。还可在街道、社区、酒店、公园等公共区域配备具有缓解疲劳、按摩、美容、健康监测等功能的医疗器械产品供居民与游客体验使用。


  深入探索产业园区型医疗器械特色小镇产业空间布局设计思路,提出创新引领与协同发展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发挥优势相结合、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国际交流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以及将医疗器械小镇产业发展纳入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监测体系的产城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为医疗器械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策略指导。(作者:李洁  朱佩枫  王有志)



上一篇:探索城市更新背景下从产业园区转变为产业社区的规划路径及案例实践
下一篇:我国医疗器械特色小镇产城协同发展的6大优化策略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