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乡村建筑设计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围绕乡村典型自然环境——滨河区,从“三生同步”的角度研究建筑、水体、空间、景观等诸要素彼此间的关系,以期为乡村滨河建筑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逐水而居、伴水而作的传统,河流与乡村的形成、繁衍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早期乡村的建筑活动与河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现代乡村建筑设计更是把河作为一种创作的意象和元素运用其中。如何让滨河建筑与滨河区的结合充分发挥叠加的优势,与“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同步协调,建设地域特色显著、人情味十足的乡村滨河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一、相关概念
(一)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作为实现我国农业转型的推进措施之一,田园综合体旨在建设一批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以及一产、二产、三产融合的特色文化镇,其核心在于农地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二)“三生同步”
“三生同步”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即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1]。搞好生产是基础及主线,提高生活水平是目的,生态建设是根本保障,这样“三生同步”才能使农业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农民生活得到跨越式提升,农村形象得到跨越式美化。
(三)滨河区
滨水区(Waterfront)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接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空间范围包括200至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滨河区从属于滨水区的大概念范围,水体是以河流为主,且水体具有明显的线性轮廓以及蜿蜒曲折的变化趋势。
(四)滨河建筑
滨河建筑可以理解为对建筑进行特定区位环境限定后的结果,它是指所有与河域发生关系的建筑总称。“滨河”在本文中是指建筑外围护结构距离河流水体直线距离200m内,二者之间无其他建筑或构筑物遮挡[2],这一限定条件强调的是建筑中的人们对水体空间的可达性。
二、乡村滨河建筑现存问题
随着田园综合体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滨河建筑设计日趋重要,但由于地方重视不足、设计缺乏指导,造成了乡村滨河建筑与田园综合体的严重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选址
在没有对地方性资源进行深入整合分析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建设,导致乡村滨河建筑与乡村的整体资源不搭配。例如,选址缺少特色景点、吸引力不足,或是选址较为偏僻、交通不便等问题凸显。
(二)产业联系
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特征是村落内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然而,很多乡村滨河建筑未能与村落产业、当地生产紧密联系,建筑独立存在,单纯地提供基本的建筑功能,未能实现互相融合、多元发展。
(三)生活维系
一些乡村滨河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较为随意地模仿现代城市的建筑元素,忽略其本土村民生活习惯与文化认同感,对人们生活的空间场所缺乏地域性思考,这极大地破坏了本地生活的特殊性和原生性。
(四)生态保护
生态建设是田园综合体的根本保障,守住了绿水青山,才会拥有金山银山。但是,在乡村滨河建筑规划和建设中,为了谋求眼前一时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导致河道污染、河岸变形、河床破坏的案例比比皆是。生态保护作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底线思维必须大力重申和践行。
三、乡村滨河建筑设计策略
乡村滨河建筑设计的本质是在准确定位与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整体空间营造为根本,全面统筹处理建筑与河体、地域特色、场地高差等方面问题的设计过程。在田园综合体的大背景下,从“三生同步”的视角出发,笔者分别从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三个层面分析乡村滨河建筑设计策略。
(一)田园生产
1.建筑功能与产业互动
田园生产以乡村的产业为依托,乡村滨河建筑的功能定位应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形成集生产、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功能复合型建筑,使建筑功能与产业形成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第一,根据现有产业模式,进行与之相匹配的建筑功能设想,讨论其可行性。第二,伴随乡村基础功能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相应的转型,建筑功能也应及时调整。第三,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乡村经济的增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实现建筑功能与产业赋能的充分融合。
2.建筑建设与生产结合
乡村是建筑材料生产的地方,如木材、芦苇、柱子、黏土砖等传统材料,具有可再生性、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在新建筑材料涌现、施工进度紧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许多乡村建设的“土”材料、“土”做法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滨河建筑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生产的建筑材料,通过对其物质性能和美学价值的挖掘和展现,塑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滨河建筑。
(二)田园生活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使用的空间,限定了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时其功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乡村滨河建筑处在一个柔性边界的空间之中,其中的田园生活具有多样性。
1.外部空间整体性
为了更好地处理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美国景观建筑师罗杰·特兰西克指出:“图底理论是研究地面建筑实体和开放虚体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3]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实体由于体量较大、对人的视觉刺激较强,通常成为人们感知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因此,建筑被称为“图”,模糊的事物被称为“底”。图底关系理论对乡村的空间设计同样适用。滨河空间作为整个乡村空间组成的一部分,其空间架构的重塑首先从大的层面出发,研究整个村落甚至周围几个村落的肌理关系,以此为依托指导滨河区域场地空间的塑造。
2.场所感营造
学者布朗、伯金斯、朱丽安妮与费尔德曼认为,场所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过程,是对场所引起情感联系的行为。形成场所感的因素或特征包括:能够引起强烈情感反应的地方;可以显示个人身份或信念的地方;可以提供个人可控制的有隐私和宁静感觉的地方;能够稳定个人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地方[4]。水环境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始村落的形成开始,水环境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代村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水环境的滋养。乡村滨河建筑场所感的营造,应以情感与环境的关系为引线,让人的记忆、感受等情感因素与空间资源之间产生互动,让村民对滨河建筑场所有依附感,唤起内心深处对河流的感情。
3.室内空间物理环境
滨河区水体的存在对建筑室内的物理环境,如温度、湿度、通风等有明显作用。第一,水体对建筑室内的加湿效应。一般情况下,室内的空气湿度对人的生活有很大的益处,但在汛期高水位时,要注意做好防潮除湿,保证室内生活不受影响。第二,水体对建筑室内的通风效应。由水面和陆地之间温差导致的“水陆风”,加快了室内气流的交换速度,带走一定热量,在夏天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增加生活舒适性,在冬天则需要考虑建筑的保温设计问题[5]。第三,水体对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滨河区由于河流水体的流动性,水分子裂解容易产生负氧离子,此外,水体对二氧化碳、尘埃颗粒等有吸附作用,能够净化空气,有效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4.室内空间精神功能
空间的精神功能建立在物质功能基础之上,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以人的文化、心理、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从生活习惯、审美情趣、民族习俗、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打造适宜的建筑室内环境,使人们获得精神的满足和美的享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孔子将优秀的人格比作山水,道出了水蕴含的美好精神:思维敏捷灵动,心态欢愉乐天。“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道”蕴于水中,最高境界的德行便如水一般,利善而又能处恶。这也促使了中国道教文化重视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的形成。人们面对河流,随着时间的不同、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乡村滨河建筑使人的生活状态与滨河环境充分融合,有助于打造高品质、有情调的田园生活。
(三)田园生态
1.融合生态环境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现代建筑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在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很多时候忽略了自然环境之于建筑的重要意义,导致环境遭受重创、建筑与自然割裂甚至凌驾于环境之上。当前,人们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在努力探索建筑与生态环境的融合设计。
滨河建筑设计应对水体环境进行重新梳理,打造多视点、多视角的景观。根据现有水体常年走向形成的岸边形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修复,使其展现出自然的状态;根据常年水位变化,布置河岸自然原生植物与人工绿化植物。同时,营造亲水、近水、离水等几个方向维度的景观。例如,结合岸边的坡地起伏状况,进行植物高、中、低三个垂直方向维度的环境设计;对原有的岸边树木进行最大化的保留,营造一种相互融合、彼此和谐的生态环境。
2.建筑接驳形式
建筑从属于特定的环境,同时又反作用于环境,最终形成有机和谐的整体。建筑与场地要素的接驳形式至关重要。英国规划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提出,建筑形式应追随自然适宜性[6]。对于乡村滨河建筑而言,建筑与水体的关系最为关键,处理好与水体的接驳形式是建筑特色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田园生态保护的要求。水往低处流,形成河道的原因之一是此处地势低洼,建筑与坡地的接驳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沿河生态环境的建设。
(1)建筑与水体接驳形式。
滨河是乡村滨河建筑的典型特点,水环境是田园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与水体的接驳形式会直接影响田园生态环境。可将滨河建筑与水体的接驳形式分为临水形式、探入形式、内含形式三种。一是临水形式,建筑对水体生态产生的影响最小,主要是防止建筑施工、生产生活废水污染水体。二是探入形式,建筑有一部分架空于水面之上,建筑底面与水面之间的距离对建筑亲水性有重要影响。如果距离过大,会导致人们对水面的亲水欲降低;如果距离过小,会导致水面空气流通不畅,对水体生态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在分析水流速度、空气流速等因素的基础上,保证建筑亲水性与水体生态之间的平衡。三是内含形式,建筑呈“岛”式坐落于水面之上。如果水体中无岛,则需要人造形成,要慎重考虑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原则上尽量不要采用此种方式。如在原有小岛上建设,应处理好建筑基础与水下环境的交接、建筑废水的排放、到达建筑的交通方式对水体的影响等多方面问题。
(2)建筑与地形接驳形式。
根据河岸的坡度不同,可以分为缓坡、斜坡、陡坡几种形式,不同坡度有不同的接驳方式。第一,缓坡水岸有勒脚和跌落两种接驳形式。勒脚的处理方式便捷高效,将建筑直接抬高,实现河岸空间的腾让,对保护生态环境、河岸的稳定性十分有利。跌落的接驳方式是建筑垂直于等高线,顺着坡势形成阶梯状,建筑的底面与屋顶面都呈台阶的错叠形式。整个建筑顺应河岸走势,与地形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藏匿效果,减弱了建筑体量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第二,斜坡水岸通常有筑台、错层两种形式。筑台通过对地表进行开挖和回填,形成平整的台地,然后在其上修筑建筑。原有河岸生态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分级放坡、绿化覆盖、平台结合的方式来改善环境。错层形式是将建筑内部同一楼层的底面做在不同的标高上,增强了建筑对地形起伏的变化能力,建筑的内部空间也更加丰富。相较于筑台,减少了土方量的开挖,对河岸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第三,对于高差较大的陡坡,常用掉层的手法处理,有纵向掉层、横向掉层、局部掉层三种形式。采用掉层处理方法,可以避免对基地的大规模动土,形成阶梯状的底面,对保护河岸生态有一定的益处。
3.景观设计再造
建筑具有稳定的不可动的物质形象,环境则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景观作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对建筑起到较强的烘托作用。首先,点状景观对整体景观的塑造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建筑布局时,应分析现有的点状景观资源,能够与建筑融合的采取避让围合,有一定价值但不能很好融合的进行移植他用。根据建筑设计以及整体景观塑造的需要,进行新增点状景观的配植,打造新旧共存、多点结合的景观格局。其次,河道本身是带状展开的,依托河岸线可自然形成线状景观,它具有极强的方向引导性,可以结合行动路线布置,注意对河岸线进行补充性规划提升,避免“大动作”,这是线状景观与河岸生态环境再造的根本点。最后,水面是滨河区主要的面状自然景观,在进行设计前,须明确本块汇水面与周边用地的雨水交流情况、汇水面积、平均坡度等,以此作为整体布局的基础。景观细节设计上应满足视觉与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再结合局部地形及径流特点,调整场地中各元素的位置关系、计算要素尺度,以达到更佳的水面景观效果。
结语
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背景下,本文从“三生同步”的视角研究乡村滨河建筑设计,将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与建筑功能、空间、景观等要素进行融合探究。需指出的是,“三生同步”的全面优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完善;乡村滨河建筑的设计理论仍不完备,需要各学科相互配合、实践与理论并进,共同推进其发展。(作者:李昱翰 安鼎昌 范青楠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