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开发区正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空间过剩、土地财政依赖难以为继、传统招商模式失效,这些深层困境正制约着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为开发区转型提供方向引领。
指引以“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为核心,提出7方面19项内容,为开发区破解困境、迈向高质量发展搭起“框架”。
现阶段开发区的深层困境
当前,我国开发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传统发展模式遭遇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空间过剩成为普遍现象。前期盲目扩张导致大量闲置厂房和园区,招商压力巨大。许多地区陷入"内卷式"竞争,通过税收返还、土地优惠等政策相互挖角,形成零和博弈。这种存量挪移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导致招商成本急剧上升。
土地财政依赖难以为继。过去依靠土地收入为产业扶持提供隐形担保的模式已经破裂,地方腾挪空间被极限压缩。债务压力成为悬在开发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制约其发展活力。
传统招商模式失效。优质项目稀缺,企业议价能力空前提升。那些只关注政策红利的"候鸟型企业"难以带来持续发展动力,而真正优质的项目更看重产业生态、人才储备、应用场景等全要素支撑。
《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七大方向重塑开发区发展逻辑
9月23日,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以“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五大方向为核心,部署七方面任务,为园区转型提供“施工图”。
政策聚焦七大关键领域:一是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新赛道新动能,着力打造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原则上不宜超过3个主导产业。二是完善园区空间治理。推动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工业上楼”等方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三是培优园区企业主体。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做精做优细分领域并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四是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载体,深化与国家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等的创新合作。五是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探索建设高标准数字园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六是推动绿色安全发展。鼓励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和零碳园区,强化生产安全保障。七是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加强跨园联动互助,推动产业和科技跨境合作。

图:《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提出7方面19项内容
其中,有几大关键点值得关注:
(1)特色化发展:从“大而全”到“专而精”的产业重塑
指引将“特色化”置于首要位置,“原则上主导产业不宜超过3个”是《指引》破解同质化困境的关键抓手。特色化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深耕,要求园区摆脱“什么热门招什么”的粗放思维,转而基于区域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锁定核心产业构建生态集群。通过梳理产业链短板、强化链式招商与产学研协同,推动产业从“集聚”向“集群”升级,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标识,避免在存量市场中陷入低水平内耗。
(2)产城融合:从“生产孤岛”到“宜居宜业共同体”的转型
《指引》隐含的“产城融合”导向,是破解园区“重生产轻生活”痛点的关键。过去部分园区沦为“生产孤岛”,公共服务配套缺失导致企业招工难、员工留不住,而产城融合的核心在于探索与社区的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生活”的一体化生态。具体而言,政策提出“加强园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合作,探索与社区的协同发展,为园区企业和员工提供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
这种协同发展不仅能为园区企业员工提供便利的生活保障,增强人才吸引力与归属感,更能通过产业与城市功能的互嵌,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在全要素竞争背景下,园区的竞争力不再仅取决于产业基础,更取决于“宜居宜业”的综合环境,产城融合正是通过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才”的转变,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3)跨园区联动:跨区域要素整合的效能革命
“加强跨园区联动互助”是《指引》应对要素分布不均的重要举措。在全要素竞争背景下,单一园区难以实现所有要素的最优配置,需打破行政壁垒,通过“伙伴园区”“飞地园区”等模式推动资源互补与功能分工。无论是核心园区输出创新资源、周边园区提供生产空间,还是跨区域共建产业链分工体系,本质都是通过要素重组提升系统效能,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这也是未来园区突破发展边界的重要路径。

图:反向飞地模式
(4)数智化与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
数智化与绿色化是《指引》明确的两大方向,也是全要素竞争的重要维度。数智化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更指向治理模式的智慧化转型,通过构建“园区大脑”实现要素配置、安全监管、服务保障的精准高效;绿色化则从合规要求升级为发展优势,通过循环化改造、零碳园区建设等路径,将生态约束转化为产业升级动力,二者共同构成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
结语:以长期主义拥抱变革
《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的出台,标志着开发区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未来开发区发展的逻辑将彻底转变:从注重要素投入向注重创新驱动转变,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注重单一产业发展向注重产业生态培育转变。园区之间的竞争将更加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创新能力、绿色发展水平等质量效益指标上。
园区需要以长期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发展逻辑,构建新的能力体系。
转型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方向已然明确。唯有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才能在新一轮变革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