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启动,成为经开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的又一重大成果。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创新型园区将建设成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产业方向
产业园将以自主创新为主攻方向,围绕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大健康和科技服务业的“3+1”产业布局,重点面向研发、中试、检测、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产业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设备研发制造等智能制造产业发力,做好科技服务类项目引进,打造低噪音、低污染,高原创性、高成长性、高产出的自主创新示范高地。

规划布局
产业园在遵循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直面产业需求,推动开放融合、创新无边界,以“科创+工业+服务+生态”为规划目标,打造低密、低碳、低成本、灵活、便捷、高舒适的具有科技人文活力的绿色产业园区。
该项目由北塘湾(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按照三分之一市场化租赁、三分之一定制长租、三分之一企业自建的模式,满足领军企业、瞪羚企业、未来独角兽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不同项目的需求。
载体建设
产业园载体建设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定制化等多重特色。按照产业项目生产需求,厂房单层面积有1500平米、3000平米、4000平米等多种类型,层高也可有5米、6米、8米等多种形态,首层载重为1吨(局部可达2吨),标准层为600-800公斤,兼顾生产和研发,尽可能满足多类产业发展需要;企业的厂房选择更加灵活多样,既可整租也可分租,亦可通过“矩阵式”模块化组合,“横、纵”灵活分割,多层联动享受独立空间,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产业平台;产业园厂房可按照企业需求进行定制建设及装修,满足多种生产场景需要。
服务生态
产业园打造有温度的产业生态服务园区,构建5分钟消费圈和20分钟生活圈,为入驻企业和职工提供最大程度的生活便利。在产业园内部的5分钟消费圈内,提供餐饮、咖啡厅、健身房、室外运动场、高端酒店、公园、社群服务等生活配套以及会务、政务、科技金融、公共平台等办公服务;在20分钟生活圈内,可尽享人才公寓、商品房、商业综合体、大型医院、文体中心以及完善的教育资源等人才所需的各类生活服务。
环境营造
产业园按照生产和生活的差异化需求,进行科学分区,形成动静分离的规划特色。
产业园以洞庭北路为中心景观轴线打造中部动区,结合景观绿地系统规划,沿道路两侧设置产业公园带,并于其间形成高低错落的1公里慢行环道,将商业空间、运动设施、社交广场、绿化景观等贯穿其中。在动区,各类人才既可以交流,也可以在社交广场举办各种活动,在工作之余打造一个充分放松心情的活动空间。
产业园东西部为静区,充分考虑到企业研发生产需求,由内外围绿化景观为生产性质的建筑提供“生态屏障”,科学规划的交通体系最大程度减少干扰,为企业营造一个静态安心的生产环境。
产业园采用半封闭式交通管理,规划南北向客运主通道和东西向货运主通道,整体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清晰、互不干扰,货运环线可抵达每栋厂房门口。产业园规划约2000个停车位,充分保障出行需求。
绿色低碳
产业园以建设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态示范园区为宗旨,一体化统筹水、绿、岸、建筑、能源、地下空间和海绵城市等多要素设计。提出被动式建筑技术、资源再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设备技术、低碳能源系统、非传统水源利用、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低碳交通系统、低碳绿地系统、屋顶光伏板等十大低碳设计策略,实现全区域、全环节低碳环保。
比如,产业园将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通过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环节,形成雨水循环装置,打造“产业园”版本的海绵城市样板。此外,产业园还将设置室外雾化装置等低碳设施,即可作为休憩景观,也可提升局部空间的空气质量。
智慧园区
产业园整体打造智慧智能体系,全面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园区。产业园实现5G网络全覆盖,智能空调、智能净水、智能消防、智能浇灌、智慧安防、智慧停车、能耗监控等全方位智能设施,为入园企业和人才提供最优质的智慧服务。比如,园区打造智慧安防系统,采用全景监控、手机电子围栏、无人机巡查、门禁报警、人像卡口、RFID(射频识别技术)、 mac地址采集、报警柱、报警仓等多项智能手段,智慧保障园区生产生活安全。园区智慧交通系统采用智能导视牌、智能信号灯、智能路灯、智能人行道等设施全面提升园区的交通效率。产业园采用货梯智能预约系统,可以手机查看货梯运行情况以及货车位空余情况,并提前进行预约,提高货物运行效率和企业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