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东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核心位置,1993年11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成为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5年来,吴中开发区既建设好“城”又保留好“乡”,在这片近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代城市、产业的高速发展与田园风光的慢生活交织。吴中开发区创新答好“乡村振兴”问卷的实践经验,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发展的追求,值得总结和研究。
一、吴中开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
吴中开发区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展现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集中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是镇村经济稳步增长。在宏观环境相对趋紧情况下,近年来吴中开发区经济保持了稳中有升发展态势。去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6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99.7亿元,比上年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78亿元,比去年增长6.3%。镇村两级净资产达32亿元,村均稳定收入650万元,经营性资产42亿元,产业载体面积177万平方米。这些指标显示吴中开发区经济正进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通道。
二是休闲文旅产业引人瞩目。以旺山5A级景区、石湖风景区、张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以环秀小筑、旺山生态村、城隍山道观、乾元寺、石湖范公堤等项目为载体,集聚一批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和设施,打造集旅游、度假、主题娱乐及餐饮、休闲会议、生态居住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配套完善、个性鲜明的苏州城南休闲旅游度假新胜地。去年,旺山入围江苏省首批风情小镇创建单位等。
三是美丽家园崭露头角。自2015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共涉52个自然村(全部保留村),其中22个美丽村庄,30个康居村庄,总投资约2.6亿元,惠及农户2800户左右,至2018年底,保留村庄将全部完成美丽乡村建设。
四是农民生活品质提升。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升,去年达到39853元。各街道社区股份合作社现金分红占村级净收入的比例超过25%,开发区各类合作社农民户均分红超过2720元。
二、吴中开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总结
从吴中开发区实践看,在解放思想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创新举措,从而在乡村振兴中呈现新亮点。
一、坚持规划先行,注重顶层设计。高起点形成“一核一圈一廊一区”发展格局。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吴中开发区紧紧抓住规划这一重要环节,使规划在开发区乡村振兴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先导性、引领性作用。坚持突出重点、协同互动,规划了 “一核一圈一廊一区”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其中重要组成一区即“生态休闲旅游区”,即由越溪旺山张桥、横泾南部片区组成,打造以生态农业、特色民宿、乡村体验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
二、紧紧扭住做强产业,牢固确立并全面实施“多元化经济”方针。吴中开发区乡村振兴的一个鲜明特色是,紧紧扭住做强产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牢固确立并全面实施“多元化经济”的方针。一方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17年底,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从2014年的1.0:55.9:43.1优化为0.6:54.1:45.3,服务业比重逐年加大,工业经济质量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底,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9家,实现产值238.5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的33.1%。
三、积极打造文旅品牌,切实提升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开发区把文旅品牌打造与城镇改造、景观工程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吴中开发区的乡村振兴更具有文化内涵与文化魅力。一方面,积极挖掘文旅资源。打造了旺山5A级景区、石湖风景区、张桥现代农业产业园、环秀小筑、城隍山道观、乾元寺、石湖范公堤等一系列文旅资源。其中旺山村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为全国文明的5A级景区,旺山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最美乡村等众多荣誉。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农文旅创融合互动。如横泾街道通过打造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吴地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乡村,逐层推进整个南部14平方公里的农旅融合建设。同时,全力培育本土特色产业,用好社会资源,积极引入优质企业的相关业态,与“同程旅游”“鑫控集团”等建立了合作运营框架;而横泾本土特色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产业,如横泾大米、横泾糟烧、旧木古建、太湖帆船制作等,通过与优质企业合作,以大米烘焙、烧酒精酿、古建家具制作展示等方式,深度挖掘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与 “稻香横泾”这个乡村旅游IP联合并举。
四、全力推进精准改革,积极构建乡村振兴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积极建设农民合作社富民机制。横泾街道上林村先后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资金股份合作社、农房合作社四个专业合作社,通过这4个合作社平台,整合农民手中的土地、劳动力、闲置的资金以及空置的宅基地,提高利用率,形成规模效益,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农民整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中,土地合作社于2006年3月27日正式成立,是全国第一家工商注册土地股份合作社。将上林村1131户农户的所有土地整合起来,通过土地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红。劳务合作社又分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民生设施和农业生产四个小组,整合农村劳动资源,保障每个家庭有一个固定岗位,成为村里充分就业的最后一道保障防线。资金合作社,整合农民手里的闲置资金,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建造标准厂房,厂房出租后,政府拿税金,集体拿租金,老百姓通过资金入股拿股金,实现三方共赢。民房合作社,根据农村空心化严重的情况,通过民房合作社对农村闲置民房进行入股整合,统一引进社会资本,用企业专业化手段与市场对接。二是着力理顺街道、村管理体制。开发区全面推进“政经分开”,村一级脱离经济活动和招商引资,回归本职工作,主要抓基层党建、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矛盾排查等工作。
五、全面加强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一方面,切实加强开发区党委对乡村振兴实践的领导,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把方向、谋全局,使开发区乡村振兴探索实践迈出了扎实的步伐。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使党建在乡村振兴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保障作用。如省市两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东林渡建立了单独党支部,成立党群服务中心和党员议事室,上林村首创了“村民联系卡”制度,等等。
三、目前吴中开发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吴中开发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已有的规划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起了引领和先导的作用,是基于开发区内部的功能片区相对科学的划分。如何在“求同存异”上做文章,是顶层设计应该谋划的内容。“存异”做得相对不错,也就是在内部规划较为合理基础上取得的成绩,其本身也与全市十大板块的其他地区存在距离,彰显优势不够;在“求同”上,如何拓展思维,增强与本区域外地区的协调联动,似乎考虑得较少,应该加强。
二是产业化层级需要提升。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相对较短,深度加工不够。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待提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产地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很少。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存在矛盾。
三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在居住、交通、教育、医疗、购物、金融服务等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品供给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客观上也加剧了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污水、给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停车设施与村民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供水水质、污水设施、达标公厕全覆盖、垃圾清扫收运处理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和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是土地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农村建设用地效果较差,配置不合理。出现有的区域有建设用地没产业,有的区域有产业没可用建设用地的尴尬现象,特别在近年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一矛盾极其突出。这方面缺乏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科学态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不搞“一刀切”。
五是人才缺乏问题。部分地区存在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同时在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选拔、培养方面也有这个问题,加强村组织带头人的培养迫在眉睫。需要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到农村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专业人才、科技人才、乡土人才四支人才队伍相对缺乏。
六是乡风文明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吴文化元素挖掘不够,自然村落作为特色鲜明的文化载体还没有完全激活;需要提高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的保存力度。传统文化元素需要近一步融入田园乡村建设之中,使村庄更有灵魂、更具特色。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说故事等缺乏深度挖掘和梳理。在充分利用古庙、古桥、古树、古民居等乡村景观,做好文化名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吴中开发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吴中开发区乡村振兴实践正站在新的起点,根据新的形势要求,应着力聚焦高质量发展、加速绿色崛起,促进产业协调融合、农民增收致富、社会和谐稳定,奋力书写好乡村振兴的“吴中开发区答卷”。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提出以下对策:
一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在“求同存异”上做文章。“求同”就是要不断提高区域合作层级,由有限范围向以市场为主体的区域一体化转变,要加强与周边地区沟通协调,实现规划对接;“存异”就是要更加明确自身定位,坚持产业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合理分工、协作有序的发展格局。尤其要对吴中开发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要加强研究,进行整体战略部署。
在开发区内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层次。以郭巷、城南为第一方阵,率先补齐乡村民生短板;以越溪、横泾为第二方阵,着重从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上进行突破;以太湖新城为第三方阵,研究国际领先的城市生活与太湖乡土风貌如何对接的大文章。按照开发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三个方阵的战略推动点虽各有侧重,但可以同步推进。
二要促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街道带村、街道与村互动,围绕开发区“一核一圈一廊一区” 产业发展总体格局,加强引导和支持,因地制宜提升集体经济,提高村级资产经营效益。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对每个村庄的特色做全方位的理解,力求村庄把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做得更好更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上,以横泾南部片区为试验,突出发展创意农业,重点发展文化型、生态型创意农业,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丰富文创产品,培育创意农产品、创意农田景观,致力于“种好风景”“卖好风景”。突出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大米种植基地,推动特色农产品从生态种养殖到电子商务销售全产业链发展。鼓励发展特色农产品,放大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品牌效应,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工业上,必须牢牢坚持“两山理论”,对辖区内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坚决关停并转,优化腾退工业厂房,持续发力高端制造、总部经济,全面盘点村(社区)集体资产;服务业上,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部资本进驻。以越溪、横泾为重点区域布局,引进在国内、国际具有知名度的文旅、酒店、民宿项目落户开发区。
三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力促机制体制改革。坚持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污水、给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停车设施符合村民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需求,供水水质达标,污水设施正常运转,达标公厕全覆盖,垃圾清扫收运处理机制健全,持续加强美丽乡村的打造。
关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特别是近年来开发区大力推进拆迁安置工作的背景下,要特别加强居民的就业、创业引导;继续加强对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减少乡村发展的政策性制约,比如开办民宿等。
四要多渠道盘活、整合土地资源。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稳妥、有效引导工业布局向产业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二是继续推进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形成新增建设用地。三是区层面了解土地问题矛盾,再制定专门方案对土地性质做略微的调整,并保持土地性质长时间不变。四是利用好乡村闲置土地、房屋资源,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的盘活,对乡村旧房改造、腾退转让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进行相关政策和资金补贴。
五要加强党建引领,培育引进高素质涉农人才队伍。打造敢干事、肯干事的的基层党组织,优化重组乡村党员队伍,以四个街道一个新城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特色,建立不同的“行动支部”,探索“党建+”模式,比如“党建+旅游”等,形成不同的乡村党员志愿者团队,调动积极性。
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农业人才,规范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培养一大批具有健康、先进理念的农业产业经营者。同时,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农业产业发展中迫切需求的人才类型进行培训,提升农民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富有挑战性的高薪制度,吸引海内外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化大军中来。定制培养职业农民或联合举行农业农村技能人才培训班。
六要延续乡土文脉,维护乡风文明。一是充分挖掘吴文化元素。将自然村落作为特色鲜明的文化载体来建设。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结合乡村调查和农民意愿确定建设计划,从农民反映强烈的村庄垃圾整治、河塘清理改善道路通行条件等项目开始实施,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三是做好乡村文化传承。塑造文明乡风,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建设,在有条件的村庄,梳理并形成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村规民约”,以制度性约束,让乡村生活更加和谐。
今后五年是吴中开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机遇期,也是开发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强化担当意识、创新意识,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大胆探索、开拓奋进,使人民群众在开发区的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