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洛阳兴,产业强则洛阳强。
围绕产业转型,洛阳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565”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协同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开放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巩固“三产超二产”,实现“新兴超传统、消费超投资”和文化旅游业“三个转变”,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找准方向
——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
在立足现有基础、把握未来走势、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1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
其中,五大主导产业是洛阳产业的基石,决定着洛阳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从神舟系列飞船到“墨子号”量子卫星,从港珠澳大桥到蛟龙探海,从全国最大的特种机器人基地到首台无人驾驶拖拉机……洛阳装备制造“上天入海”,可谓实力雄厚、优势明显。
六大新兴产业是洛阳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以中硅高科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从太阳能光伏领域向高精尖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延伸,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洛阳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洛龙区政府列支10亿元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
五大特色产业是洛阳的比较优势,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已正式运营的洛阳科技金融大市场,企业可在这里享受包括技术交易、设备共享、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全方位“一站式”科技服务。科技服务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洛阳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加速发力、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洛阳已经踏上征程。
明确路径
——“四双联动”助产业转型
主导产业效益较差、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产业特而不优等,这些问题是产业发展绕不过去的坎。因此,洛阳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坚持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双向发力”,坚持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双高引领”,坚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双赢并进”。
“双轮驱动”积蓄新动能。洛阳市将实施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三大改造”,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到2018年年底,全市4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落实“三大改造”;到2020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三大改造”全覆盖。
“双向发力”培育增长极。洛阳市近日出台了《洛阳市县(市)区绩效考核办法(修订)》,将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发展成果、努力程度和工作业绩,进一步激发各县(市)区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双高引领”抢占制高点。今年上半年,洛阳市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3.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1.2%,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双赢并进”激发内动力。以中信重工、中国一拖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加速转型,民营经济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洛阳市各类市场主体新开业登记4.5万余户,同比增长19.5%,其中新开业登记企业1.1万余户,日均新增62.8户。
“四双联动”是洛阳市推动产业转型的基本路径。坚持以“四双联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带领洛阳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产业发展新路。
抓牢载体
——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这是省第十次党代会赋予洛阳的重要使命。
洛阳市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机器人专用薄壁轴承、系统集成、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培育了矿山救援机器人、消防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管道焊接机器人、智能成套矿山装备、智能农业机械等一批优势产品。
作为全省唯一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洛阳市现有150多家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目前已形成了以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伊滨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的“一基地两园区”的产业布局,并构建了中信重工、一拖集团、航空工业电光设备研究所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沃德福、德平科技等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支撑提升的产业发展体系。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企业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优势产品加快培育、对外合作成效显著。去年,洛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25.2%;今年上半年,全市机器人产量更是同比增长164%。
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等是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
洛阳市提出,要努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石化、旅游、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级企业。
洛阳市还提出,要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大数据、军民融合、轨道交通等六大产业园建设,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纷纷落地,为洛阳市产业发展集聚了发展的动力。
比如,吉利区拥有全省最大的石化产业集聚区,洛阳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的开工建设,意味着洛阳向建设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高端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高新区,随着银隆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线和格力中央空调项目10月双投产,洛阳市新能源产业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都将取得历史性突破。
集聚效应已经显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18家,收入超百亿企业达7家,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3个。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700亿元和1800亿元,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45亿元。
当前,洛阳市正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省级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同时,加快实施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博物馆之都”。
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方向,产业园区将成为洛阳市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