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5月11日上午召开的十堰市农业产业化建设暨农产品流通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十堰市启动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新跨越。市委副书记龙良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春存、市政协副主席王晋洪出席会议。
“十三五”对十堰农业农村经济而言,是一个事关兴衰进退的历史关口。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市农业产业建设提供了难得契机。结合十堰实际,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在全市启动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突出茶叶、林果、草牧业、中药材、蔬菜、水产(饮)品等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开发,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按投产面积计算,亩平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集中精力将六个产业培植成综合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龙良文要求,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产业建设重点要围绕强基础、变观念、调结构、补短板、转方式、提质效,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把我市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影响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高效生态农业为引领的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各地各级要创新发展理念,深化思想认识,完善发展规划,夯实产业基础;要突出“五个一批”,把握“基地、加工、企业、品牌、科技”五大环节,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开发效益;要转变经营模式,搞活市场流通,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营销队伍建设;要创新农业开发模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政策扶持机制,推进产业加快发展;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会上,宣读了《关于在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开展“龙头带农户,扶贫助致富”活动的倡议书》,六大特色产业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推进百亿元产业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纵深阅读】
“61”产业强农计划啥内容? 我们细细给您说——
根据“61”产业强农计划,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力争达到600万亩以上,六大重点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以上。以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为主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的生产体系提质增效,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一二三产业相融合、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经营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把十堰建成生态特色农业强市和重要的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61”产业强农计划提出,重点建设八大生态特色产业带:以竹房城镇带为主、汉十高速沿线适宜地区为辅的茶叶产业带;以山区和丘陵地带核桃等林产品和丹江口库区柑桔为主的林果产业带;以城郊设施蔬菜和中低山食用菌为主、高山山野菜和魔芋相配套的蔬菜产业带;以山地草场和牛羊为主的草牧产业带;以南部山区为主、北部适宜地区相配套的中药材产业带;以丹江口库区和黄龙库区为主的水产品产业带;以核心水源区优质水质为依托、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饮品产业带;以市郊城郊为主、风景旅游景点与特色产业基地相融合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
茶叶:统一打造“武当道茶”品牌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茶叶基地面积将达到101万亩,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
推进措施:壮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素质,巩固全市优质绿茶的基础上,加大红茶、黑茶和乌龙茶等系列产品开发力度,把十堰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全市各类茶叶企业达到400家,新成立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以上。完成品牌整合,实现全市统一打造“武当道茶”品牌,推动武当道茶产业集团的组建,将武当道茶产业集团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都具影响力的产业航母,努力成为中国茶企前三强。
林果产业:建全国最大的核桃木瓜基地
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全市林果业基地面积达到220万亩,林果总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生产产值40亿元以上。以林果产品和其他林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年加工产值达到60亿元,全市林果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把十堰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基地、最大的木瓜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林果产业强市。
推进措施:全面提高林果产业基地素质,加强标准化林果基地建设,全市每年创建林果标准化基地10万亩。壮大经营主体,全市林果业开发、林产品加工和流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家以上,新增林果业等专业合作社100家以上,家庭农(林)场50家以上,培植种植大户500个以上。突破林产品加工,培育林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加强林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鼓励支持企业研发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拓展林产品加工领域,提高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打好南水北调牌和生态牌,形成一批知名品牌。深度系列开发,拓展林业产业多功能,推进林业资源综合利用。
草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人工种草面积达到50万亩,加工利用鲜草600万吨,加工利用秸秆300万吨;肉羊出栏200万只,肉牛出栏18万头;加工肉牛8万头,加工肉羊75万只,加工牛奶1万吨,加工蜂产品3000吨;加工有机肥100万吨。草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推进措施:突出草业开发,建立基本草地保护制度,落实草地所有权,积极推广“粮经饲草”四元种植,大力开展农作物秸杆加工利用。强化种源建设,建立核心群原种场,保障种源质量,在重点乡镇建立繁殖群基地,在40个养牛大镇建设40个以上黄牛冻配品改站点。着力大县创建,重点支持房县、郧西县、郧阳区创建肉羊产业大县,支持丹江口市、郧阳区、竹山县、竹溪县创建肉牛产业大县。建设示范园区,发展标准养殖,培植产业龙头,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精品名牌。
中药材产业:建立“秦巴武当山区中药材资源库”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人工种植面积70万亩,野生采养面积80万亩。原料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加工产值达到60亿元,力争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推进措施:优化产业布局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南部山区为主的中药材集中产区。大力发展以中药材饮片和分级烘干为主的初加工,发展以中药材为原料的水针剂、丸剂、分散剂、片剂等中成药加工,发展以中药材有效成分为原料的生物制药、兽药等精深加工和中药保健药品、食用药膳等特色药品加工。建立“秦巴武当山区中药材资源库”,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大影响的中药材品牌,提高十堰中药材产业的话语权和市场占有率。
蔬菜产业:打响南水北调品牌
发展目标:力争“十三五”末,全市蔬菜生产基地稳定在45万亩,总产量达17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20亿元。
推进措施: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订单蔬菜生产示范区、竹房城镇带露地菜生产示范区。打响南水北调品牌,做大做强“武当山珍”、“武当红”、“丹江红”以及“好香口”等品牌,争取“三品一标”品牌认定认证达到100个。全市蔬菜年播种面积达到130万亩,产量170万吨,从事蔬菜规模经营主体40家,实现蔬菜生产产值65亿元。全市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发展到30家,规模以上蔬菜流通环节企业30家。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150家,家庭农场30家,运销流通组织150家,社区直销店100家,专业科技大户500家。
水产(饮品)业:建成“绿色水产品之都”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渔业放养面积达到10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0万吨,渔业综合产值达60亿元;以纯净水、地方特色酒为主的饮品业加工能力达到万吨,实现综合产值40亿元以上。渔业产业实现健康养殖、特色鲜明、综合利用、优质高效、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饮品业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加工工艺先进、产品品质独特、生产要素聚集,成为全市新型特色产业。
推进措施: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态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渔业增(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饮品业主要开发纯净水、地方白酒、房县黄酒、郧西葡萄酒、郧阳木瓜酒饮料等产品。扶植一批水产品加工及流通企业,到2020年,水产品加工及流通产值达到20亿元。打造“丹江鱼”区域公共品牌、“房县大鲵”品牌等一批水产(饮)品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休闲渔业基地,发展休闲渔业基地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