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和品牌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制造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为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水平,推动我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工信部、质检总局、 国防科工局发布《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
主要目标
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力争通过三个阶段的努力,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水平大幅提升。
▼▼▼
第一阶段
力争用三年时间,夯实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基础,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到2018年,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新产品销售比重、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水平得到提高。
企业质量责任意识显著增强,质量信誉形象明显改善。质量基础体系更加完善,质量监管机制愈加健全,质量安全风险有效控制,质量信息更加畅达,产业质量和品牌竞争力稳步提升。解决一批行业非竞争性共性质量问题,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以及一批重大民用和国防装备的产品质量可靠性、稳定性和适用性取得突破,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产品的品种结构得到优化,一批企业迈入产业价值链高端,一批自主品牌加快走向世界。
第二阶段
用三年时间,推动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整体提升,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
用四年时间,推动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达到世界制造强国水平,以中国装备树立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品牌新形象。
主要行动
发挥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
▶ 引导企业落实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 激发企业提升质量和品牌的内生动力
▶ 促进企业增强质量和品牌的管理能力
加强质量和品牌三类服务平台建设
▶ 建设质量和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
▶ 构建质量和品牌信息共享平台
▶ 完善质量和品牌活动推进平台
完善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四项基础体系
▶ 完善质量和品牌标准体系
▶ 完善计量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 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
▶ 完善认证认可制度体系
健全市场监督和管理的四项机制
▶ 健全质量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
▶ 健全质量信用管理机制
▶ 健全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市场机制
▶ 健全质量和品牌人才的培养机制
推进六个领域重点提升
▶ 实施区域和行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地方和行业制定区域和行业质量品牌提升计划。组织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质量兴业等活动。引导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开展标准对比、质量比对、质量攻关等质量提升活动。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体系为基础,试点开展中小企业质量等级提升活动。支持企业在关键知识产权上的组合布局,加快开发产品,优化品种结构。
▶ 实施工艺优化和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行动。依托工业强基工程,发挥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实施质量提升工艺优化行动,组织实施30个左右工艺诊断和工艺优化项目。以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化工装备、特种设备、高端医疗器械、智能终端,以及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组织实施30个左右质量攻关项目,攻克一批非竞争性共性质量技术问题。引导地方、行业、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组织质量技术攻关和工艺提升,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发展。
▶ 实施优势和战略产业质量品牌护航行动。以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和战略产业为重点,加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开展产业质量分析,依托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等解决影响产品质量的材料、工艺、设备等关键问题。引导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市场研究和需求预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供给定位和品种结构,抢占市场先机。重点推广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以及可制造性设计等质量工程技术,提高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等关键质量特性水平。
▶ 实施全产业链质量品牌协同行动。贯彻落实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加快提高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产业装备水平,支持消费品工业向智能、绿色、柔性和高效制造发展。加强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工业母机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重点提升通用装备、专用装备、以及基础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质量可靠性。以需求拉动和装备保障双向促进原材料工业开发品种,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
▶ 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助推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增强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故障诊断、维修保养、远程咨询等专业服务,丰富产品和品牌定位。支持企业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发展定制化生产,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围绕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发展现代销售体系,创新品牌传播、顾客体验和价值传递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质量和品牌专业化服务水平。
▶ 实施中国装备“走出去”行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以成套设备出口、项目合作、投资收购、设施运营、融资租赁等方式,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汽车、纺织、轻工、光伏、通信和网络等产业成套装备和技术出口。以周边铁路互联互通、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以及发挥产能和技术优势等形式,开拓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以及高技术船舶等装备产品的国际市场。支持企业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增强境外经营能力,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