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还提出,4年内,成都的政策体系要更加完善,要基本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体系、市场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支撑服务体系等。建立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财政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同时,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上市融资等多渠道、多元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要加快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3+X”布局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绘就的是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宏伟目标。立足于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依据成都现实基础和优势,力图引导形成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空间布局,形成分层推进、梯次发展的产业发展局面,不断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成都经济社会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持续发展,提升成都城市竞争力。
规划依据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行业发展重点,结合各区(市)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以及相关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将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空间布局。
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按“一核主导、多地协作”原则引导布局,“一核”即成都高新区,是成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载体,成都高新区(南区)重点发展以设计研发为主的企业总部,主要涉及软件产品研发设计和运营、IC设计与测试、云服务、物联网研发及运营、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与服务运营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高端业态。成都高新区(西区)则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设备及器件、网络与通信设备、航空电子设备、高端计算机、信息安全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多地”包括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双流区、温江区、崇州市、郫都区、金牛区等电子信息产业辐射区(市)县。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方面,将以青羊区、新都区、简阳市为整机研制主基地,以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双流区、彭州市和金堂县为辐射区,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形成“3+X”的布局。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发展区,以天府新区、成都经开区为辐射带,重点发展卫星及应用。
规划还提出了创新引领发展工程、重大项目推进工程、产业强链补链工程、载体能力提升工程和环境优化建设工程等方面的重大工程。其中在营造宽松的人才环境方面,成都提出将在企业的高技术人才、科研机构编制人才等的人事管理制度、工资标准、科研与生活条件保障等方面,制定和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人才潜力。鼓励本地企业探索对人才的股份激励机制,推动人才资源资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