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整合项目、示范成片、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思路,整合省级和县级资金,先行布局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转型升级。以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新村集中供气等项目为载体,以沼气为纽带,“三沼”综合利用为核心,全面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立体良性循环,实现了用气与用肥同步、养殖与种植相融、生态与经济互赢的综合效益。射洪是全国畜禽养殖大县,有养殖场448个,年产粪污280余万吨。投资4120万元建成和泰公司等10处养殖场大沼工程和瞿河乡保全村等15处新村集中供气工程,建钢结构中温发酵罐9000立方米,常温发酵池4500立方米,年产沼气240万立方米、沼渣沼液18万立方米,让粪污变成了宝贝,并为“三沼”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
转变思路
让沼气利用效益最大化
太和镇中沟村养牛大户蒲小洪家修建的20余立方米的沼气池,虽然时近冬日,仍然在正常产气,满足生活所需。“沼气池产生足够的沼气,既解决了牛粪污染环境问题,还能帮助周边群众做饭、照明等,经济又实惠。”
蒲小洪家的沼气惠及周边群众,是射洪农村能源建设实现转变的一个缩影。
以前,县农能局在农村能源建设中,把重点放在一家一户上。近年来,针对养殖场大沼工程产气效果好、农村实有人口减少的现状,县农能局把沼气建设重点放在大型养殖场和人口集中居住区,鼓励养殖场自筹资金添置沼气发电机、沼气锅炉、沼气烘干机、燃烧器、沼气灯等设备,将所有沼气工程所产的沼气实现100%利用,安装发电机年发电65万千瓦时;8个大沼工程安装了沼气锅炉为发酵设施保温和猪场供热;3个养殖场安装了沼气烘干机用于饲料加工;为3600户农户实施集中供气,年直接收益13.5万元。
清洁能源的使用,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更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沼液利用
生态农业有了“生态肥料”
今年5月11日,农业部专家和全国农技中心2016年农田节水项目与管理技术培训会的150名代表们一行,参观了超强农牧业园区养殖基地、超强农牧业园区种植基地。专家们认为,沼液与化肥配合,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为蔬菜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营养,节水省肥省工,显著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值得推广。
超强农牧业园区利用沼液种植蔬菜,是射洪全方位利用沼液的一个缩影。
走进郑葛生态养殖公司,处处鸟语花香,闻不到一丝异味,俨然走进了公园。“整个猪场的粪污经过沼气站的发酵,沼气可以满足附近几十户村民的需求,沼液成了很好的肥料。”业主说,公司大力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综合利用”的技术措施,探索“零排放”养殖模式,周边环境大大提升。
近年来,射洪县依托养殖场创建园区,鼓励养殖业主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以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为突破口,扩大养殖场规模,发展菜蔬和瓜果种植,生产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实现种养良性循环。建成超强、峻原、塔子山、金柠等9个种养园区,流转土地28600亩,修建田间储液池31200立方米、沼液灌溉管网81000余米,购置沼液抽渣车16辆、沼液泵120台,实现园区内沼液管网全覆盖、沼渣沼液全还田、零排放。
近年来,随着养殖向规模化的转变和沼气工程的全覆盖,处理后的沼液出现了经常性富余,容易产生较严重的面源污染。为解决这一难题,射洪建立政府、社会共同投入“沼肥产、送、用”PPP模式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发展新机制,促进沼肥异地还田。目前,已在9个乡镇的21个大型生猪养殖场和13个规模种植基地开展沼肥异地配送服务,全县累计还田沼肥10.8万方,服务面积3.6万亩,推进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沼渣商品化利用
让低产田变成金土地
在沱牌镇凤凰村四川翔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通过发酵、二次堆放腐熟及分选、造粒,把生产好的有机肥运送到云南、新疆等地。
“大型养殖场的粪污,通过沼气化发酵处置,干的粪污(沼渣)由有机肥厂上门运走,湿的粪水沼气化处理后由合作社拉走。”车间主任介绍,公司生产的有机肥成了大型种植基地的抢手货。
射洪建成沱牌镇翔龙公司、金鹤乡超强公司上规模商品化有机肥厂2个,年产有机肥3.6万吨,消纳了县域白羽肉鸡场鸡粪和养殖场富余沼渣,产品远销新疆、云南等地。
制肥是沼渣综合利用的其中一种形式。在射洪,还推广了以下两种模式。
推广沼渣还田。购置干湿分离机12台,在沼气站内生产沼渣肥,大力推行沼渣还田,直接用于周边的种植基地,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业,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香黑香”有机猪肉、“清见脐橙”“中华水果野香猪”“富硒黑花生”“弯哥有机米”等,为全县企业和农民创收3000万元。
推行低田改造。结合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对新造地、低产田推行沼渣还田,按照每亩施用40立方米沼渣肥进行土壤改造,年均新建、改良高标准农田面积3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