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郑州城市枢纽能级提升现状及问题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9-08  点击:91
当前郑州城市枢纽能级正在加速提升,大产业格局快速形成,但也存在枢纽功能布局系统性有待加强、枢纽偏好型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数字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驱动效能不足等问题。

当前郑州城市枢纽能级正在加速提升,大产业格局快速形成,但也存在枢纽功能布局系统性有待加强、枢纽偏好型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数字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驱动效能不足等问题。


一、枢纽功能布局系统性不足:协同缺位与空间低效

1.枢纽体系协同不足:层级割裂与功能碎片化

郑州的枢纽网络涵盖国际级(如新郑国际机场)、国家级(如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区域性(如郑州东站高铁枢纽)等多层次节点,但各层级间缺乏系统性协同。例如,航空港区与铁路枢纽的“空铁联运”仅占货运总量的12%,远低于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35%,导致国际航空资源与内陆铁路网络未能高效衔接。从规划视角看,不同枢纽的设施布局(如保税仓储与多式联运中心的空间错配)、运输组织(如航空货运与公路短驳的时效脱节)、服务标准(如海关通关与物流信息平台的互认壁垒)缺乏统筹设计,造成资源重复投入与运营成本攀升。据测算,郑州枢纽体系的综合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达14.5%,高于成都(13.2%)与西安(13.8%),削弱了其作为内陆开放门户的竞争力。此外,枢纽与城市功能融合度低,部分场站仍以“运输节点”定位为主,未能嵌入城市产业升级与人口集聚的链条,制约“站城融合”与“产城互动”的深度发展。

郑州城市枢纽能级提升现状及问题

2.场站空间效能低下:平面化布局与功能单一性

当前郑州多数枢纽场站(如公路货运中心、铁路编组站)沿用传统平面化布局模式,导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足。以郑州南站为例,其占地面积达480公顷,但单位面积货运吞吐量仅为0.8万吨/公顷·年,低于武汉吴家山铁路枢纽的1.2万吨/公顷·年。这种粗放模式加剧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同时因换乘通道冗长(如地铁与高铁换乘平均耗时15分钟)、集疏运网络不完善(如枢纽周边10公里内缺少智能分拨中心),降低了客货流通效率。更关键的是,枢纽功能局限于传统运输服务,缺乏与商务、会展、科创等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对比深圳平湖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商业+科创”的立体开发模式,郑州场站的增值服务收益占比不足5%,未能发挥枢纽对城市经济密度的提升作用。


3.综合交通网络韧性不足:连通效率与支撑能力待提升

尽管郑州已构建“铁陆空海”多式联运骨架,但其综合交通网络的能级仍存在明显短板。区域可达性方面,郑州至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3小时高铁圈覆盖率仅为68%,低于武汉的75%;城市内部畅通性方面,产业组团间的“最后一公里”衔接问题突出,如郑州经开区与航空港区间的日均货运车辆通行时间高达4.2小时,较理论值延长40%。此外,交通网络对新兴产业载体的支撑不足,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关键片区路网密度仅为2.8公里/平方公里,低于国家标准的4.0公里/平方公里,制约了产业链条的空间拓展。


二、枢纽偏好型产业同质化竞争突出:布局失序与生态短板

1.产业布局逻辑失衡:要素驱动替代链式协同

理论上,枢纽偏好型产业应围绕“枢纽功能—产业链条—空间载体”三位一体进行布局,但目前枢纽布局主要还是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分布,并没有完成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基础的顶层设计,存在结构趋同、差异化程度较低、定位模糊、互补性不强、联动效应弱、链式竞争力欠佳等问题。例如,航空港区、经开区、自贸区郑州片区均将物流地产作为核心产业,导致三者的仓储面积重叠率达52%,2022年保税仓空置率攀升至28%,引发租金价格战(同比下降15%)。


2.集群化进程滞后:低效集聚与创新断链

尽管郑州航空港区已集聚超500家规上企业,但企业间多为“物理集中”而非“化学融合”,未能形成基于技术外溢与分工协作的集群效应,尤其是临港、临空产业,当前面临产业根基较为薄弱、规模未能有效扩大、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尚未构建完成、高附加值产品与服务的供应上存在明显不足、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航空港区单位面积GDP产出为8.6亿元/平方公里,仅为上海虹桥商务区(15.3亿元/平方公里)的56%。更严峻的是,同质化竞争引发资源内耗———2022年郑州跨境电商企业平均利润率降至4.3%,较2020年下降3.7个百分点。


三、枢纽数字化服务能力滞后:信息孤岛与系统断链

1.信息孤岛顽疾:跨模态协同失效与联程服务短板

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信息系统互不联通,形成“数据烟囱”。例如,郑州航空港区物流信息平台与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的铁路货运系统数据互通率不足30%,导致“空铁联运”货物需人工重复录入信息,平均耗时4小时/票,较上海洋山港(1.5小时)高出167%。


2.数字基建滞后:硬件短缺与智能运维失衡

智能仓储缺口:郑州保税仓智能化改造率仅12%,传统仓储占比88%,单位面积存储效率(0.8吨/m2·月)仅为成都(1.5吨/m2·月)的53%;设备物联水平低:郑州公路港叉车、托盘等设备物联网渗透率不足15%,货物分拣依赖人工,差错率达3%(行业先进水平<1%),年均货损超2.3亿元;枢纽场站单位货物碳排放强度为0.8kgCO2/吨·公里,高于深圳(0.5kgCO2)。


3.数据治理失序:系统割裂与标准缺失

各枢纽“各自为政”建设信息化系统,缺乏顶层设计与统一标准。平台碎片化:航空港区、自贸区、铁路枢纽分别开发独立运行指挥系统,数据字段定义差异超200项(如“货物状态”编码规则不一),数据融合成本攀升;实时性不足:多式联运数据更新延迟超6小时的比例达45%,导致郑州至汉堡中欧班列全程时效预测误差率±20%(低于西安的±12%);安全风险凸显:2022年郑州枢纽网络安全事件同比激增60%,主因各系统独立防护,未建立全域安全中台。


四、枢纽科技创新驱动效能不足:动能转换滞后与创新生态羸弱

1.创新投入强度低,新兴产业培育滞后

2024年郑州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8%)及武汉(3.5%)、西安(3.2%)等对标城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贡献了68%的研发投入,而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足15%,导致新旧动能转换乏;2023年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为7.2%,低于合肥(12.5%)与长沙(10.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仅38%,低于武汉(52%)与西安(48%),超60%的中小企业依赖技术引进而非自主创新。


2.成果转化率低,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

2022年郑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10.7亿元,仅为武汉(449亿元)的24.6%、西安(4500亿元)的2.5%,郑州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输出本地转化率不足30%(武汉为45%),航空港区与郑州大学等机构的联合实验室项目占比仅8%;全市专业化中试基地仅3家(武汉15家、西安12家),导致60%以上科技成果因缺乏工程化验证而“沉睡”。


3.创新主体匮乏,人才引力不足

2022年郑州科技型中小企业4294家,不足武汉(9612家)的半数;独角兽企业仅1家(武汉9家、西安7家);郑州两院院士人数为7人,仅为合肥(49人)的1/7;“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数量不足武汉的1/5;郑州高校毕业生留郑率仅32%(武汉为48%)。(作者:赵珂珂 ,孙晶 ,张新琛)



上一篇:郑州城市枢纽能级提升对策
下一篇:“十五五”规划背景下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现状及问题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