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探究应用可溯源技术的家庭农场发展可行性,对促进南泥湾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南泥湾农业发展现状,应用SWOT分析法对南泥湾家庭农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
一、南泥湾农业发展现状
调查发现,传统农业在南泥湾比较普遍,且从业者多为普通农民。一般每户承包地面积较小,依靠土地精耕细作难以维持生活,农民外出打工的情况居多,其中市域内打工占比较高,而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大多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种田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开销。大多数农民为了占有承包地,采取粗放型经营方式。此种方式下,占有成本较低,不交任何费税使保留承包地的直接成本为零,土地流转租金不高则导致保留承包地的机会成本较低。因此,南泥湾多数农民耕作量小,但是由于区域内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产品质量普遍较高。

二、南泥湾家庭农场发展SWOT分析
2.1竞争优势(strengths)
2.1.1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km处,为丘陵沟壑区,但有着不同于其他黄土丘陵地域的气候,其为汾川河发源地,全流域面积365km2,水源丰富,年平均气温8.1℃,年降雨量530~600mm,是发展农、林、牧、渔的理想地区;延宜公路横贯其中,交通便利,为农产品生产和运输提供了优渥条件。南泥湾景区城镇建设开发、农业生产潜力空间分别为9.42、53.55km2,临镇镇东南部有较大的农业拓展开发空间。根据《南泥湾开发区总体规划(2018—2035)》,南泥湾在突出科学规划理论发展的同时,也注重规划落实,自规划实施开始,累计恢复稻田100hm2、植被33.9hm2,修复湿地22hm2,建设荷塘8.3hm2,为农业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经过治理,南泥湾已初步形成了生态与农业耦合系统。
2.1.2 区域农业经验丰富
截止到2023年3月,在南泥湾以“南泥湾”为关键词命名的农业企业有185个,相比全国发展水平和总面积相近的乡镇,数量较多;在“南泥湾家庭农场”词条下,共有100个农业企业,其中以经营水果种植、谷物种植、蔬菜种植的居多,占总数的80%以上,但是大多仅满足家庭农场注册条件,实际经营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并没有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南泥湾家庭农场种类多,主要分为种植型、养殖型、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可溯源技术为家庭农场在南泥湾的实施提供了经验支持。近年来,南泥湾与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科研和生产的双驱推动下,南泥湾智慧农业加快建设,实现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1.3 农产品品质较高,市场口碑好,消费者认可度高
南泥湾本就是农业大生产运动的发祥地,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南泥湾精神的引领下,全域内农产品质量高,一直备受消费者认可。自2019年开始,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绥滨农场有限公司与南泥湾开发区开发集团合作,其技术人员指导农户进行农业生产[4],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切实提升了农产品质量。随着南泥湾吸引合作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产品质量认可度会进一步提升。
2.1.4 可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
家庭农场在将农业生产过程整合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尤其是解决了滞业女性的就业问题。在可溯源和设施农业的技术背景下,家庭农场提供的就业岗位主要分为简单农场打理岗位和技术要求高的管理维护岗位。这些岗位不仅可以解决没有专业技术的滞业女性就业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文化程度较高的外出农民返乡就业。在收入方面,农民在获得土地租赁费用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农场劳作获得报酬,从而避免了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亏损。可见,发展家庭农场对于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2 竞争劣势(weaknesses)
2.2.1 资金需求额度大,内源融资能力差
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言,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大、生产要素投入多[5]。实地调查发现,南泥湾开发区辖内临镇、麻洞川乡、南泥湾镇每年的土地流转价格大多为12000~15000元/hm2,延安市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规模在15hm2左右,家庭农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来支付土地租赁费用。经营者以当地居民为主,个人存储比较少,内源融资能力比较差,仅仅依靠其自身资金积累难以满足融资需求。此外,购置现代农业机械设备也需要花费大笔资金。在线下访谈中多数农场主反映政府虽然提供了一定的农机具购置补贴,但是政策变化频繁、资金支持比较少,并且补贴常常延迟发放。客户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金融机构会调查客户的信用情况。大部分农场主为当地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贷款意识薄弱、信用意识不强,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难度增加。
2.2.2 当地农产品产量规模小,难以满足大批量市场需求
根据线下调查发现,南泥湾田块较为分散,并且未经过土地整合,个人承包量比较少,经营者的年龄多在55~75岁,土地整合意识不强。南泥湾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主要供给延安市域内居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延安市2021年常住人口约为228.26万人,大批量农产品需求少,预计出现供给风险的可能性较低。
2.3 机会(opportunities)
2.3.1 政策支持,信贷规模逐渐增大,农业保险力度不断增强
通过查找2017—2021年《陕西统计年鉴》发现,陕西省涉农贷款和财政支农金额持续增加,传统的农林牧渔业贷款在涉农贷款中的占比缩小、农户贷款增速相对更快,在现代化农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贷款投向也更多转向“三农”方面的加工、文旅、消费、农技等,家庭农场应发展需求申请贷款更加便利。2021年《陕西省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推动农业保险逐步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保障农户收入稳定。此项政策的出台,使家庭农场预防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南泥湾实施家庭农场的损失保障增强。
2.3.2 可溯源技术的应用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助力
当前社会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可溯源家庭农场项目可以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已从过去追求吃饱、美味向绿色、有机、健康方向发展。在信息化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食品安全案例不断展现在大众视野中。这促使人们更加注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人们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更加迫切,而可溯源技术是满足该项需求的“良剂”,该项技术的应用为家庭农场发展创造了新契机。
2.3.3 旅游业发展迅速,带动了家庭农场发展
南泥湾素有“陕北好江南”的盛誉,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聚集众多革命旧址,文化旅游资源禀赋良好,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南泥湾拥有毛泽东旧居、359旅烈士纪念碑和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等知名红色旅游资源,现已与河北中斑集团、延安旅游集团等企业合作。《2022年延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累计来延游客2.4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603亿元,旅游规模较大。近几年来,南泥湾围绕“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的总体定位,以军垦、农垦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色教育、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打造全域旅游和生态康养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广“南泥湾”品牌,可以建立家庭农场,通过产出高质量农产品,开创红色饮食场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信赖度,协同地区发展趋势,形成“南泥湾”品牌的重要支柱产业。
2.4 挑战(threats)
2.4.1 市场竞争激烈
现代社会市场竞争大,南泥湾需要打破传统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的综合推广抢占市场份额。南泥湾在至今很长一段时期内,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生产经验丰富,新模式的进入可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使竞争更加激烈。在传统菜市销售渠道中,虽然家庭农场的农产品具有质量保障优势,但也不乏竞争者打价格战,造成恶性竞争,对农产品销售不利;当下线上销售高度普及,在与较成熟的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平台的竞争中,家庭农场的农产品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家庭农场要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保障,建立评价体系,维护技术壁垒,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销售农产品,降低竞争风险。
2.4.2 生态系统较脆弱
南泥湾农业生态环境敏感,需要采用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南泥湾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较脆弱,为了家庭农场的持续实施,需要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加强生态保护。早在大生产运动之后,在荒野向田园转化的过程中,革命者已经认识到自然环境变化的消极影响,并设法修补,以便可持续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这样的历史经验在当今仍然适用。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农场的经营。这也是当地家庭农场自然风险大、生产经营不确定性的体现。
2.4.3 需要较大的专业技术投入
可溯源家庭农场项目需要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平台,同时还需要验证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这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风险和资金风险的发生将会带来巨大损失,这需要家庭农场经营者加强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优化,提高技术壁垒和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作者:刘亚琛 路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