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存量规划的背景下,生态产业园区大量存在,占据城市大量区位良好的土地空间,对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社会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一系列因素影响,其价值并未充分体现,并且理论层面缺乏宏观层面下对生态产业园区与城市规划建设相联系的具体研究。
1 产城融合理念
1.1 产城融合概念
对产城融合的定义,学术界没有明确一致的说法,国内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于“产”与“城”的意义理解存在差异(图1)。有部分学者认为“产”“城”是指产业园区内部功能,分别指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目前普遍认为“产”指产业,具有生产功能、产业用地性质,“城”是城市,具有生活功能、居住服务用地性质等。由于学科的差异和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对概念的定义有明显差异。
1.2 产城融合内涵解读
以下四种类型可大致归纳为学术界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强调物质空间的整合,强调产居结构的匹配,强调产业园区主要应服务于新城的建设和对时序的探索。
“产城融合”是以城市为依托,以产业为保障,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手段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以及驱动城市更新,也让市民能够就近实现就业,做到以城带产、以产旺城。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可界定为“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在园区建设中融入生产和生活性服务,打造居住与就业融合,生产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融合,建设为功能多元、复合共生的创新产业园区(图 2)。
2 生态产业园发展困境
2.1 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生态产业园区的内容明确提出低碳、绿色、循环利用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我国基于新型工业化战略,依托绿色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园,打造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并开展了部分理论探索及实践尝试。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态产业园的规划和认识不足,以及在生态产业园建设初期的后期运营和管理经验不足,生态产业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积极推进园区的低碳、绿色和循环建设。中国的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如何制定园区生态化发展路线图,提高园区应风险能力,是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难点。
(2)我国生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能源和资源不够节约等现状问题突出,企业之间的生态合作不规范,生态链建设不完善,并且缺少支撑生态产业园区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技术。
2.2 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困境
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是解决产业园区现状环境,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目前我国生态产业园区的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园区运行和发展停滞不前。在提高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应风险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类型的问题。
2.2.1 园区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态链不够完善
园区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突出,使得资源地域分割,难以集聚,业态重复,功能结构低下,园区竞争能力不强,在竞争中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企业产出受到市场供应变化、产品种类变化、原材料供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生成的废料和消耗的资源在数量和结构上的不确定,以及生态供应链柔性的断裂。
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逐年增加,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投入较少,缺乏以废物利用为核心的关键性技术,关键是缺乏产业生态链接为核心的关键性技术,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
2.2.2 园区空间上布局混乱,设施低下,区域发展不均衡
生态产业园区在建设最初,仍没有摆脱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导致园区企业水平参差不齐,产业种类杂乱,产业定位不清。除此之外,没有合理的规划指导。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园区的地理位置,往往会选择益于自身发展的地域进行划布局,这导致企业用地杂乱无章、各种产业混杂、产业分离、用地割裂等不良局面。
2.2.3 园区静脉型产业缺乏
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静脉型产业占有重要位置,静脉产业促进园区副产品的利用及废弃物的回收重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但目前大多数生态产业园静脉产业少,未形成完整的雏形。
2.2.4 缺乏理论研究基础和相关配套政策制度
产业园区是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关于生态产业园区的理论研究在过去一直滞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缺乏有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和竞争力、园区建设评价体系等研究。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和量化的指标,导致园区发展和理论思想上的错位,造成严重的发展瓶颈。面对复杂的园区设计问题,规划领域往往局限于物质形态层面,缺乏编制方面内容,缺乏对区域范围的深入调查和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宏观研究。
3 产城融合视角下生态产业园区的规划策略
明确园区功能定位、明确园区发展方向、推动园区区域协调、加快产业优化布局、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是补充、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产城融合是制度改革和创新,包括管理效能、投资机制、运营模式、文化创新以及生态构建等。其中,加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理论支撑、加强园区模式建构、改革园区长效化管理机制和创新基础设施整治手段等措施,对打造“产城融合、科技领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区”具有重要意义。
3.1 完善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理论支撑
生态产业园区规划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全方位规划,因此对于其理论研究应加强企业文化、产业机制、生态循环保护、园区经济与城镇发展等领域的研究。以理论协领规划,以规划支撑理论,填补生态产业园区规划理论研究的空白,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3.2 加强生态产业园区模式的建构
节约型社会的建成,必须利用资源节约的最大化,节约企业的资源成本,实现环境保护的最大化。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生态产业园模式既要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要保证环境保护的最大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业园的建设。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投资建设以及进行经营,鼓励以(PPP)模式进行园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发,运营特色产业园区,探索园区合作发展模式。
3.3 创新设施整治手段
推进园区循环化建设,参照循环绿色生态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推进企业和产业循环式生产和组合,搭建物质优化、资源共享、高效便捷的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创造一个依法运营、市场平稳、诚信政府和治安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3.4 改革园区长效化管理机制
通过改革的方式寻求更为科学的管理体制,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创新思维管理,引领改革步伐。创新招商理念是其中一种手段,注重引资质量,对企业进行生态化评估,评估企业运营,优胜劣汰。
现阶段我国生态产业园区大多实行园区管委会管理制度,生态模式创新理念,加强公共平台的建设,数据能够反映园区各方面情况,整合内部数据资源和电子化,提高效率,强化资源配置,优化环境。(作者:潘冬 李丹妮 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