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想要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开展生态农业后的经济发展变化,探讨了当代社会生态农业发展的不足,提出了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推动生态环境和经济全面发展。
前言
习近平在全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指示,确保民族复兴的根本前提是确保乡村振兴,应加快建设现代化农村的步伐,稳住农业发展态势,并坚持以农业科技发展为基本点,对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进行调动。不仅要完成基础层面的农业发展,也应以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为内容,真正确保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确保生态农业经济得以有效发展。
一、注重生态发展后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
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其他产业类型之间没有有效的融合。这样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旦遇到了自然灾害或其他的不可抗力因素就会对当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造成重大的影响,这种情况的最直接体现就是面对去年的疫情,我国很多地区都遭受了大规模的农业经济损失,甚至很多农民血本无归。除了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同时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生产质量。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来说,增加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一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加强我国生态化的建设,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积极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将绿色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进行融入,以此对生态循环的新农业方式进行全面构建;并对农户型的企业园区产业链进行构建,以此形成以生态循环为依据的新型农业发展网络;此外,还需形成生态生活生产相融合的模式,以此建立生态循环模式的新农业发展格局。再者,在进行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理念的支持,要利用科技代替传统的农业病虫防治方法,利用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科技的加入还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将农业废料通过现代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或清洁能源,减少农业废料对于环境的破坏,维持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应因地制宜的对绿色农业发展进行推进,并与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融合,将农业做精做细,真正实现机械化、智能化的农业发展,并完成生态循环农业向绿色全域农业发展的转换。
二、当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不足
(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仍然有待提升
通过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者缺乏农业生态意识,目前我国的主要农业种植模式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种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农村的年轻人往往会选择外出务工或求学,想要通过其他的渠道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这样的思想观念导致了真正留在农村地区务农的农民群众往往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受到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影响较大,缺乏对于农业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能够透彻的理解生态农业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很难真正的产生真正的思想转变,不愿意投入资金去尝试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情况导致生态农业从根本上就很难大规模的进行推广。
(二)生态农业技术科普范围不够广泛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倾向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新型农业的创新研究重视力度不够,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缓慢,也是影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对于农业科技的研究投入的资金和力度相对较小,科学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总体来说还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但仅仅就目前农业技术研究和农民知识水平的关系来看,二者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我国的农业生态技术研究主要还是以实验室和试验田为主,并没有将目前的研究成果真正的面向第一生产线的农民群众进行推广,没有被农民群众所接受。同时,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结构并不合理,目前的农业技术应用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没有重视生物技术的利用,相对于提高化肥肥力,利用机械加大种植面积的技术方式,生物技术可以更好的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土壤退化等问题,减少当地农业污染,使农业产量平稳的、可持续的提升,而不是过度消耗当地的自然资源。按照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来看,技术推广仍然侧重于化肥和机械等方面,推广结构并不合理,没有真正的体现生态农业。
(三)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我国进行生态农业试验田的种植时,伴随技术人员的监督,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然而,随着技术人员的离开,农民群众缺少了专业性的领导,最后很难将试验田的种植技术维持下去。农民群众学习能力较弱,接触外界的途径较少,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的掌握相应的科学技巧,而农村地区有缺少专业等技术人员随时对文明群众进行技术指导,最终生态农业的建设只能以失败告终。
因此,基层技术人员的配置是生态农业能否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领土面积较大,农业种植地区相对来说较为分散,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模式,并不是说将技术传达给农民群众,就完成了生态农业的任务,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案,时刻考虑当地的农业发展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生态农业的正面导向作用。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设立健全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加强农民参与积极性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阻碍是农民群众并不愿意接受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没有了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发展的巨大意义,认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兴的模式,并不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样的想法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想要改善这样的情况,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对于国家来说,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而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农产品种植家庭的收入来源,效益才是农民群众选择农业种植方法的重要衡量标准。
因此,政府需要确立完整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由政府出面为农民群众开展生态农业提供大力支持,鼓励机制需要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可以对积极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农民群众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农业税收的减免,首先让农民群众感受到经济上的扶持。其次,政府可以开辟部分专项用地,改善当地的土壤问题,让农民群众真正看到生态农业对于当地土壤种植条件的改善,让农民群众了解到生态农业的确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创造经济效益,加强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动农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技术水平,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技术保障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技术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从上个世纪开始,农业就一直占据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长时间的农业种植和生产,对于土壤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盐碱地、重金属土壤、有机污染土壤等情况。
首先要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对于这些土壤进行治理,农产品的种植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的污染也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治理土壤的同时,也要对水体污染进行治理,治理后要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在污染前做好防治措施。我国农村除了进行农产品种植外,还普遍存在小规模的家禽养殖。家禽的粪便,是农产品的有机肥料,但同时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而农产品进行收割后,麦秆、秸秆等农业废料没有有效的回收手段,往往是通过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将家禽的粪便和秸秆农业废料进行回收利用,再次将这些物品重新投入到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中,既保护了当地的土地和生态环境,也对农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都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农业生态技术的发展可以提升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减少农民的生产投入,增加农民的利润。还可以通过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减少农民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更加规范系统的对于农产品可能遭受到的病虫害进行合理的预测,让农民群众提前做好准备,更加迅速有效地对病虫害进行防控工作。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
习近平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是一种环境与产业和谐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对农业面污染进行治理,并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在时空结合与合理投入相结合的模式下,构建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三重网络,以此确保农业生态体系可以有序运行。
再者,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的土地状况都各有不同,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我国部分地区就已经针对当地的土地资源情况作出了合理的农业调整,梯田就是我国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特色农业种植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也同样需要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考察当地的土地资源情况,合理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应用,针对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的农业生产体系,使各个地区都能够得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在技术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农产品作物和种植体系,将农林牧副尉多个产业合理的结合一起,使不同的农业类型之间进行资源互补,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是一个长期的实施过程,政府要积极发挥领导作用,才能促进生态农业快速有效发展。(作者:李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