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转移趋势明显。意味着,或将为上海周边甚至更多地区提供招商引资新机遇。
简单说, 谁第一时间洞察项目转移趋势,谁就优先制定产业招商策略。
产业规模大 活力韧劲强
作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 " 带头大哥 ",上海向来以强大的辐射能力引领着周边地区的经济、产业向上发展。
对于周边城市来说,能攀上 " 融入长三角 " 这样的口号颇为自豪;如若再进一步 " 接轨大上海 ",那更是加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如果能冠以 " 承接上海产业转移 " 之名,便是为地方产业招商、经济转型,增添源源不断的推力。
生物医药是上海 " 集中精锐力量、加快发展突破 " 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人才优势与临床资源持续富集,产业基础与竞争力明显增强,国际化程度国内首屈一指。
近三年以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实现翻番。
2022 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 8536.23 亿元,同比增长 12%。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产业规模 1973.70 亿元,同比增长 5.3%。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 6166 亿元,同比增长 4.6%。数据背后,是产业发展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但是,伴随产业不断升级优化,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成为上海的首要任务之一。在 " 微笑曲线 " 理论的指导下,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造环节逐渐流向了上海以外的地区。
基于此,为了让各地优先洞察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流出地,《上海产业转移趋势研究报告》,窥一斑而见全豹,从生物医药产业转移趋势出发,这些项目可能去往哪些地方?
项目净流出 苏浙粤承接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上海产业转移产业领域之一,项目转移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以意向流出上海项目为主,呈现明显净流出态势。
近五年,根据产业大数据显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转移项目总量达到 3640 个。
从时间变化趋势上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转移项目数量由 2018 年的 421 个增长到 2022 年的 826 个,年均增长率达到 18.35%。
从项目结构上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转移项目以流出上海为主,占比达到 45.27%;意向流入上海的项目占比为 21.29%;另有 33.43% 的上海生物医药企业计划在本地投资选址。
除企业扩大生产外,成本因素、疫情因素可能是导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流出的主要动因。
对企业来说,外迁最主要的因素是上海 " 贵 " ——地贵、人贵。从时间变化趋势上看,疫情三年期间,上海生物医药企业迁出数量成倍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 20.43%。
不难看出,受疫情影响也是导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选择到周边或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
根据产业大数据显示,近五年意向流出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转移项目总数 45.27%。
从企业流出上看,上海生物医药企业主要流入三个地方:江苏、浙江和广东,三者总占比达到 53.40%。聚焦细分领域中,尽管生物医药企业仍占主导地位,但医疗器械企业的转移强度明显提高。
项目净流入 紧盯北京市
回想年初,各地开始出现 " 拼经济 " 的热潮,生物制药产业依然是被争夺的热点。
地方生物医药产业的招商引资被按下快进键,抢项目、争人才、砸资金……现实中上演的城市争夺战远比想象中的更白热化。
据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 29 个省 / 直辖市 / 自治区将医药制造业、生物产业列为优势产业或优先发展产业。在全国 399 家国家级产业园区中,有超过一半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作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支柱,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上海市 "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 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
根据产业大数据显示,以上海本地、北京、江苏企业构成生物医药产业来沪选址主力。其中,医药项目明显多于器械项目,且多为实体项目,医药园区载体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近五年,意向流入上海与意向在上海内部转移的生物医药产业项目之和,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转移项目总数 54.72%。
站在企业来源上,除上海本地企业外,北京市是意向流入上海的主要来源地,占全国总数的 20.39%,其次是江苏、浙江和广东的生物医药企业。
放在细分领域中,意向流入上海的生物医药企业比重(79%)明显超过医疗器械企业(21%),生物医药企业中生物医药相关服务企业略多于药品制造企业。
其中,在医药制造方面,北京可作为上海重点关注的核心城市。
大数据显示,医疗制造行业意向上海项目来源地集中度较高,排名前五城市占所有项目 43.2%,北京市占比超过 20%。
这意味着,上海在医疗制造行业招引中,北京将成为精准招商的核心区域。
这些年来,上海溢出产业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兴起,整个环杭州湾如嘉兴、宁波等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成为了明星城市。不仅发展了产业,还与上海形成了良好的产业互动。
同样,生物医药产业也可以由此入手。立足于上海生物医药研发资源的强大优势和底蕴,建立起 " 研发在上海、孵化在长三角 " 的产业生态。
当制造业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高端制造的附加值不断增加," 微笑曲线 " 逐步被拉平。基于这个新判断,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不仅要总部、要研发,还要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