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胜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借力绿水青山打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持续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供给,推进生态旅游与农旅、文旅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旅游驱动生态价值高质量转化的路径。在四川省社科联重大项目“四川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目标体系与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的支持下,有关单位组成调研组,深入武胜开展解剖式调研,并针对如何推动武胜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提出了五点意见建议:
一、擦亮生态底色,推动生态保护和文旅发展相得益彰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保护好特色生态文旅资源。坚持保护生态本底,保护好城镇水体与自然山脉,将真山真水作为景观本底。依托武胜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龙女镇、胜利镇、礼安镇、万善镇、飞龙镇等优良级自然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利用好太极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龙女湖旅游度假区,做好江水文章,供给滨江公园生活。打造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示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地方特色历史地段的保护,推动宋(蒙)元战争山城遗址、中心镇古建筑群、宝箴塞文物、真静书岩等文化遗产保护。
二、提升文态,实施优秀景区提升计划
做有内涵的旅游,充分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县域特色文化相结合,全面开发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情小镇、景区村等旅游目的地,酒店、民宿等旅游接待场所的“微改造、精提升”,建设时时美丽、处处精致的旅游环境。融入山水文化,提升龙女湖旅游度假区花道慢行系统。融入历史文化、军事文化,提档升级宝箴塞旅游区,打造沉浸式古堡游览体验。依托民间文化艺术,推广一批特色民俗文化,鼓励原创设计,整合农副物产、传统民俗手工艺、生活类工业品等品类,用活武胜剪纸和飞龙竹丝画(绣)帘等非遗资源,形成“带得走”的武胜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用好武胜杨益言故居、《红岩》英雄文化陈列馆、县党史馆等独有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做精一批红色研学,打造红色旅游胜地,连点成线、拓线成面。
三、塑造形态,实施现代文旅服务体系升级计划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打造有形态、有触感、有冲击力的特色活动、美食街区、特色景点。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旅游产业,优化完善旅游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功能。探索制定县域旅游绿色管理规定,将生态与旅游、文化体验、康体养生等多种产业深度融合,备齐要素、丰富业态,推动“单日游”向“多日游”转变,打造一批有“看头”的特色活动,打造系列“小而精、新奇特”节庆活动。发展一批有“吃头”的美食街区,积极推进“旅游+美食”建设,培育发展新兴创意餐饮企业。依托武胜火锅产业园举办火锅文化旅游节、雪花啤酒文化节、特色龙虾美食节,擦亮武胜美食名片。建设一批有“耍头”的特色景点,嘉陵江县城段重点建设好漫步道、慢跑步道、自行车骑游道。
四、创新业态,实施多业态融合提档升级计划
全力构建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要导向,兼顾农旅融合、工旅融合等为特色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持续做好“文旅+”文章。实施“文旅+农业”景观提升工程,启动嘉陵江乡村振兴示范带、长滩寺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依托产业基地和乡村自然肌理,利用农耕文化、甜橙采摘体验园、创客乐园等资源,培育绿色园子、生态池子、景观林子,打造农旅融合的休闲乡村。实施“文旅+工业”路径提升工程,依托火锅产业园,用好工业记忆馆、火锅文化体验馆,串联毛哥食品、安泰丝绸、雪花啤酒等生产线参观点,丰富集火锅品尝、厂房参观、产品产销于一体的工业旅游线路。实施“文旅+体育”内容提升工程,打造嘉陵江畔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户外运动新高地,改善体育产业结构,高质效利用武胜丰富的山地资源和滨水资源。实施“文旅+科技”智慧提升工程,以“互联网+”为抓手,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旅游业产品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变革、服务效能提高,全力打造“智慧旅游”。
五、深化协同,打造嘉陵江旅游精品线路
共建嘉陵江文化旅游线,充分发挥嘉陵江文化旅游联盟平台作用,推进线路串联、游客互送、交通共建等,拓宽旅游发展空间,培育优秀旅游产品,培育一体化文旅线路,推进旅游产业升级。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新发展趋势,联合打造巴蜀文旅品牌,结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区域)建设,培育提质文化旅游产业。共同做好文旅宣传,多形式宣传武胜文旅亮点、景区特色、节庆活动,提升武胜知名度与美誉度。深化与携程、去哪儿网等国内知名OTA的渠道合作,推出系列城市惠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