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催生新质生产力 一是投资换挡加速。2024年1—11月,全市工业项目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27.5%,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8个百分点。以住宅电梯、水热气、城市生命线工程等为重点,分类更新改造。全市基础设施与社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分别增长27.7%、211.8%。二是制造提档出新。落成尊界超级工厂,装备智能机器人近1500台,成为全省首批筹建的零碳产业园区。2024年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装备行业增加值增长1.7倍,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增长3.1倍。三是技改进档升级。发布“两新”领域国家标准10项、省地方标准33项,推动企业设备、工艺技术升级换代。2024年1—11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9%,占全市投资24.2%,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6个百分点。
合肥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2024年以来,新增国家5G工厂7家、累计9家,入选全国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一是基础夯实。组建并运行市通信发展办公室,实施“信号升格”和千兆标杆城市行动。2024年以来,新建5G基站3533个,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61.4%。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和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网间带宽达2600Gbps,居全国城市第5。二是平台建设。摸排工业互联网平台超400家,征集70余家平台入库培育。累计获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2个,国家级双跨平台1个。迭代推出中小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升级服务包3.0版本,推动152款制造业软件产品推广应用。三是智能制造。支持“链主”企业核心系统“云化建平台”、配套企业“上云用平台”。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6个。2024年以来,新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领域试点示范项目31家次。
合肥全方位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目前累计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9个、省政府质量奖13个,质量标准总指数连续3年名列G60九城市前三。一是质量强链。成立全市质量强链行动专班,牵头组织全省空天科技、生物医药产业质量强链行动方案编制。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站、点)14个,围绕“6+5+X”产业链,解决质量问题146个,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2020年的88.01提升至2024年的89.5。二是质量强县。着眼各县区自身定位和资源要素优势,制定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质量发展战略。肥西县、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荣获“安徽省质量强县(市、区)”称号。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分别达98%和98.5%,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消费品质量合格率分别达95%和93%。三是质量强企。举办长三角G60质量标准大会,定期组织座谈,推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质量协同发展,全市获“皖美品牌示范企业”达113家。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中心)入驻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帮扶企业近3000家,帮助解决质量问题215个,为企业减免、节约费用3200余万元。
合肥畅通“出海”通道助力“新三样”破浪前行 一是添“硬装备”。派河港区完成堆场安全提升,投资35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第九类危险品堆场,增加45吨场岸桥设备各1台,为超重储能柜就地水路运输提供港口作业条件。“量身定制”330车位滚装船,运输能力提升83%。二是开通“新航线”。开通合肥至上海河海直达滚装船航线;新开通巢湖港至上海洋山港直达航线,货物从巢湖港运至洋山港只需50个小时,运输时间节约了3天,相比公路运输每单个集装箱节约物流成本约1千元。三是拓展“合作圈”。加强与上海、太仓海事局对接,打破行政区划以及直属与地方海事监管的壁垒,实现“新三样”危险货物“水水中转”“一箱制”运输,实现“始发港审批、中转港确认”协同监管,中转港非必要不开箱检查。2024年完成12批409TEU“新三样”危险货物水路“一单制”“一箱制”出海运输,物流成本下降约15%。
合肥多向发力擦亮“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名片 快递业务量提前71天超2023年全年。2024年1—11月全市快递业务量完成16.2亿件、收入10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15%。一是基础夯实。牵头起草邮政业首部地方标准《邮政快递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发布《关于打造快递友好社区的通知》,完善社区快递配送网点建设。二是科技保障。提供无人机、无人车、无人驿站等新型智能化服务,开启低峰时段“轨道送快递”物流运输新模式,构建“天上、地上、地下”一体全方位智慧化寄递网络。三是服务优化。提升供应链服务质量,为制造业企业设置独立分拣线路、提供优先绿色通道。2024年1—11月,规上快递服务企业22家、同比增加5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收增长4.9%。
合肥推动利用外资扩容提质 2024年1—11月,新登记外资企业377户、同比增长11.5%,增速连续22个月超两位数;新增境外世界500强在肥成立企业18家,总数达98家。一是制度牵引。统筹推动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工作,出台“五外联动”三年行动方案。构建市、区两级招商工作体系,建立招商联络机制,每月定期召开商务系统招商引资调度会。二是靶向招引。聚焦“6+5+X”产业集群,赴14个国家和港澳等地区,拜访境外知名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境外靶向招商活动。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知名跨国公司、商协会和贸易投资机构合作交流,举办中日(合肥)汽车产业合作交流会等活动,针对性推介项目。三是服务吸引。出台《优化外资企业营商环境若干举措》,促进外商投资运营便利化,推进权益保护法治化。建立外资项目库,从项目洽谈、签约到最终落地,实施全流程跟踪服务。兑现省市外资激励资金3823万元。
肥西县做优小菌菇撑起农民“致富伞” 目前,全县食用菌年总产量达1.6万吨,产值近亿元。一是轮作增效。探索推广“一稻一菇”、菌桑结合等循环轮作新模式,配套菌渣还田、肥料加工等产业,实现改善土壤、一田多用、菌稻两收。二是引技提质。组建珍稀食用菌研究工程中心,突破立体栽培、大田栽培、羊肚菌连作等技术瓶颈,申请食用菌产业发明专利15项,主导制定省“秀珍菇、茶树菇、猴头菇”生产技术规程。三是联农增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方式,全流程提供菌包供应、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等服务。全县现有食用菌企业和经营主体12家,带动18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2200元。
长丰县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狠抓建设。运用“点线位”“督帮一体”“吹哨报道”工作法,发挥“评定分离”“双约谈”等政策作用,做好要素保障。2024年度全县列入市重点项目307个,年度计划投资306.3亿元。2024年1—11月完成投资239.9亿元。二是发力招引。抽调专业力量充实8个产业链招商小分队,完善“三主三新”产业链“头部企业”清单。2024年1—11月,新签约亿元以上重点项目89个,同比增长23.6%。三是政策惠企。落实资金直达、免申即享等惠企政策机制,强化对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县域重点产业扶持力度。今年以来,累计兑现产业政策扶持资金8.3亿元,惠及企业1300多户次。
蜀山区“三加强”夯实项目“压舱石” 一是加强清单管理。2024年新开工模数科技港等省开工动员项目16个,居四城区第一。中贝高效动力及储能电池PACK项目等329个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清单,审批(备案)项目376个,总投资318.72亿元。二是加强政策运用。用足用好用活“两重”“两新”等政策,获批运河新城西城牡丹苑项目等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12个、发行总额27.88亿元,发行金额四城区第一;获批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3个(含2025提前批),争取资金0.92亿元;成功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两新”项目206个,争取资金3090万元。三是加强项目谋划。围绕高新技术、信息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领域,储备2025年政策性资金项目118个,总投资727.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