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支撑,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作为苏南的常州市,水网密布,人口密集,工业发达,还有耕地保护的红线,畜牧业夹缝中求生,畜牧业如何谋求发展,闯出一条生路?本文立足常州市畜牧业发展基础,剖析产业发展难点、痛点,具体如下:
一、常州市“十五五”畜牧业发展基础
1.1 规模养殖水平大幅已经形成
得益于恢复生猪生产的重大政策利好,常州市养猪业恢复迅速,本土畜牧养殖上市公司在常州市投资建设4座楼房养猪场,设计产能40万头。以“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肉禽养殖,出栏5万羽以上的肉禽养殖场数百个,占全市出栏家禽的九成。
1.2 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常州市拥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和肉鸡良种扩繁基地、地方品种猪原种场、祖代曾祖代种禽场等多种形态的种质资源库,形成了以雪山鸡等优质鸡、优质瘦肉型生猪、肉鹅为主导的畜禽良繁体系,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畜禽种源基地。

1.3 设施化水平快速提升
畜牧业设施条件大幅改善,畜牧业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加快,自动喂料饮水、畜禽舍环境智能控制、自动集蛋、防疫消毒、畜禽粪便机械化清运、粪便发酵处理等先进设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拥有全域一体化、全程智能化全国一流的动物卫生处理体系。
1.4 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畜牧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一体化链式发展初现端倪。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多家,立华牧业是江苏本土第一家上市的畜禽养殖企业,并晋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立华牧业、和盛牧业两个龙头企业带动市内及周边地区肉禽养殖场户数百户,产业集中度超过95%。培育发展饲料兽药生产企业,建成全省首条仔猪液体生物发酵饲料生产线,“常字号”叶酸、抗球虫药享誉业界,全市饲料产量达百万吨级,实现产值超30亿元。
1.5 畜牧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常州市提出建设美丽牧场标准并付诸实践。目前,全市建设有美丽牧场和以畜禽养殖为主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扎实开展“263”专项整治行动,实施畜禽养殖污染分区管控,全市关闭取缔原禁养区内千余家畜禽养殖场(户)。坚持以肥料化利用为主攻方向,采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收集加工有机肥、场内发酵处理、沼气工程等方式,有效促进了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0%。
1.6 畜牧兽医管理效能得到提升
畜牧兽医行业管理信息手段得到长足发展,开发运行畜禽屠宰管理、无害化处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智慧动监、直联直报平台,畜牧养殖场登记备案、畜牧生产报表、动物防疫、畜禽屠宰、动物检疫监管、粪污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日常管理工作均实现信息化和系统化。
二、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空间受限
常州人口稠密、村庄密布,濒临太湖、长江等重要水体,河湖水库星罗棋布、水网纵横交错,环境敏感区多、人口集中居住点多,加之受基本农田保护、群众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畜禽养殖土地制约较为突出。新建畜禽养殖场用地难、审批难。
2.2 产业发展能级有待提升
对于养猪业,虽然养殖规模化水平较高,但养猪场(户)市场地位并不高,养猪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议价能力不强,常态情况下生猪销售仍然受制于猪贩子、经纪人;对于肉禽养殖业,虽然集中在立华、和盛两大龙头企业,但肉禽屠宰特别是加工严重滞后,冰鲜上市、品牌销售还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消费迭代的要求;畜产品加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带动能级不强,市场占有份额、品牌美誉度还亟待加强。
2.3 产业发展风险仍然较高
一是部分畜禽养殖场,鸡舍等养殖设施和装备条件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形势下,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外堵内防压力巨大,防不胜防。三是畜牧业投入品质量良莠不齐,非法添加、超剂量超期限使用造成药物残留等造成的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任重道远。四是畜牧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畜禽保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保险保额与商品价值仍有不少差距。
2.4 生态循环任重道远
随着常州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规模养猪场逐步邻近交通干道、靠近村镇(园区),逐步远离农区农田。同时,伴随种植业、养殖业主体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的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分离,形成“种田不养殖、养殖不种田”的格局,种养对接不畅。还有部分畜禽养殖与场周围土地消纳不匹配,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偏高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作者:洪雅琴、杨煊、姜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