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常州市畜牧业发展基础,剖析产业发展难点、痛点,本章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五五”期间畜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并重点阐述了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和发展举措。
一、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1],按照“生态立牧、质量强牧、科技兴牧、依法治牧”的总体要求,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主线,突出生态环保、质量效益、科技创新、精准管理,加快新型主体培育和品牌创建,大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和绿色化发展,着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发展原则
2.1 坚持生态优先、安全放心
遵循“两山”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动物防疫、生态健康养殖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实现生产与生态高度统一、发展与质量高度一致、产业与自然高度和谐。
2.2 坚持合理布局、保障供应
立足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结合生猪等畜产品保障供应,因地制宜确定养殖区域、养殖种类、养殖规模,积极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发展,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的空间布局,保有一定的畜禽生产能力和畜产品自给能力。按照“稳定生猪、提升家禽、强化种业”的思路,推进适度规模养殖,进一步调优畜牧产业结构,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彰显常州特色的畜牧产业,提升畜牧业发展能级。
2.3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兴牧
打科技牌,强化科技支撑,追求以科技驱动的内涵式增长,破解发展瓶颈,提升发展水平。聚力科技创新,推动畜牧科技与资本、组织管理等要素结合,积极推进畜牧业与信息化深化融合发展,加快畜牧业“机器换人”,提高畜牧业科技装备水平,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推动畜牧业创新发展。
2.4 坚持提质增效、强牧富民
按照“一品一产”“一产一链”的要求,大力培育新型畜牧业主体和产业龙头,引导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提升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坚持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把效益“提起来”,不断提升畜牧业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和产业融合效益。在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化带动的基础上,注重培育家庭牧场,并按照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民致富。
三、发展重点和举措
3.1 调优产业布局结构
坚持“突出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形成与市场需求基本匹配、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周边区域差异发展、体现常州比较优势的畜牧业结构。一方面,优空间布局,推动在农业园区、种植密集区布局畜禽养殖,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另一方面,调产业结构。巩固提升生猪生产,重点加快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基地建设。做精做强优质家禽业,加大优质家禽品种的推广力度,推动全市家禽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品牌化经营升级。顺应乡村旅游消费需求,利用林地果园空间,适当发展一些田园放养的“跑步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特色养殖业,在蜜源植物资源丰富的丘陵山区,支持蜂产业发展,打造甜蜜的事业。积极推动“三猪一鸡”产业化开发。鼓励发展应用于医学模型、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实验动物养殖。
3.2 壮大市场主体
一是进一步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全产业链经营,前延后伸,拓展种养加销、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全产业链经营,提升综合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养殖场户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推进畜禽养殖企业与饲料、兽药生产企业或畜禽屠宰加工、畜产品销售企业按市场机制开展联合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是持续推进美丽牧场建设。按照“场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先进、生产过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绿化美化”的标准,持续推进美丽牧场建设,致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美丽牧场、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支撑畜禽养殖提档升级。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畜牧业投入品经营、畜禽流通、畜产品加工以及技术服务需求,大力发展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畜牧服务业,重点扶持培育动物防疫、兽医诊断、检验检测、畜产品运销加工、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专业化服务组织,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3.3 加强种业建设
一个品种,就是一座丰碑。“十五五”期间重中之重,是要进一步彰显常州在“国鸡”育种制种领域的优势地位,加快优质“国鸡”品种的推陈出新。切实加强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支持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单位,深化科技协作,推进育种创新,积极应用现代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加快畜禽种质创新步伐。
3.4 提升设施装备
全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机器换人”[3],以智能化、设施化、自动化、生态化为重点,全面开展畜牧业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建设自动化精准环控系统,推广应用畜禽圈舍自动通风、温控、空气过滤和环境因子监测等设施设备,实现饲养环境自动调节;建设畜禽精准饲喂管理系统,推广电子识别、自动称量、精准上料、自动饮水,以及发情监测鉴别设备,实现分阶段饲养和精准管理;建设机械化自动产品收集系统,推广自动集蛋、清洗、包装设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完善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广节水养殖、自动清粪等设备设施。
3.5 强化科技创新
坚持科技引领,突出创新驱动,围绕构建生猪、家禽、肉羊、奶牛、蜜蜂等产业,围绕品种、技术、装备、模式等产业科技链,走政产学研联合协作的路子,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强化技术攻关、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依靠科技提效率,依靠科技增效益。“十五五”期间,聚合力量,打造畜牧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加强“楼房养殖”、饲料营养、动物疫病净化和防控、生态健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装备、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
3.6 强化疫病防控
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是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生命线。“十五五”期间,重点是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升养殖主体防控能力,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强化免疫、监测与预警预报,扎实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构建高水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3.7 强化绿色发展
“十五五”期间,重点实现由“治”向“用”的转变,加大力度推动种养对接,科学还田利用,变废为宝。重点是落实畜禽养殖场、屠宰企业的主体责任,督促业主依法履行养殖污染治理等职责,指导畜禽养殖场、屠宰企业采用先进的治污技术和模式,避免畜禽养殖污染环境。支持已建养殖场按农地配套标准流转周边耕地实行规模种植,或与周边规模种植户建立粪肥消纳关系,实现畜禽粪污就近利用。
3.8 强化质量安全建设
深化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成果,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宣贯,加强畜牧业投入品管理,推进兽用抗生素减量化使用,规范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强畜产品质量和兽药残留的抽样检测,构建完善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切实加强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发展、生产安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畜牧业是一个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却要地方政府配套支出经费,还会带来较重的防疫、环保和安全等责任以及有关信访、群众纠纷矛盾的产业,但为了菜篮子工程,为了保障民生,我们加强宣传,消除个别地方偏见,为行业发展争取空间保障;积极稳妥开展畜牧业扶持政策整合试点,逐步改变畜禽养殖政策细碎散的状况,为行业发展争取经费保障;并在新一轮机构改革,稳住基层兽医工作力量,为行业发展争取人员保障。(作者:洪雅琴、杨煊、姜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