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基于田园综合体的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规划研究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05-31  点击:1786
本研究针对丹江口市蒿坪镇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问题, 对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从功能分区、道路、地形、植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 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蒿坪镇无主导产业、贫困户增收无门路、旅游业发展慢等突出问题。

        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丹江半岛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人文底蕴深厚。针对丹江口市蒿坪镇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问题, 对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从功能分区、道路、地形、植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 旨在根本上解决蒿坪镇无主导产业、贫困户增收无门路、旅游业发展缓慢等突出问题。结合田园综合体“为农、融合、生态、创新、持续”的建设理念, 通过对园区的开发规划, 探讨出城市边缘村落以“农林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为模式建设农业旅游观光园区的解决方案。
 
        观光农业是集旅游和农业于一体的第三产业模式, 兼有旅游和农业双重产业特征。近些年, 随着其发展的火热, 农业生态观光园在农村建设中如火如荼。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发展过程, 早期是结合农家乐对农产品观光采摘, 满足游客需求, 后来国家为引导观光农业的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 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 把乡村打造漂亮, 接待远方的客人。如果说农家乐是农民的单打独斗, 美丽乡村则是全村集体打造村庄。但与农业产业结合还不够紧密, 2017年2月5日中央又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传统农业结合生态旅游业、加工业等产业,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势, 继而又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倡导“三生一体, 三产融合”的新型田园主义农业旅游园。
 
        作为南水北调关键区域的湖北省丹江口, 国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视, 要求为一类水源地, 当地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2017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集中力量推进脱贫攻坚 (产业发展) 试点项目”工作, 蒿坪镇争取到机会, 获得5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 依托湖北霖煜农科技有限公司, 成功探索出一条“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之路, 有效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传统农业仅将种植作为收入源且种植作物较为单一, 但农民需要生存, 还需要发展, 由此企业提出发展核桃经济林工程, 而后进行观光旅游。同时, 该区着力将山水资源优势推进策划成经济效益, 大力实施全域景区建设, 在此基础上使得该区的旅游业建设得到强化发展。本研究针对丹江口市蒿坪镇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问题, 对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从功能分区、道路、地形、植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 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蒿坪镇无主导产业、贫困户增收无门路、旅游业发展慢等突出问题。
 
        1 解读田园综合体
1.1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在农业不断发展的情景下, “农业综合体”随之被提出, 它是以农业为基础, 融合其他产业形成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农业发展模式。如今农村土地荒废、产品品质差效益低、资源发展可持续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彰显, 休闲农业协同产业化模式发展理念随之盛行, 针对如何对乡村空间进行优化,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延伸出一种新概念———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以农民利益为中心, 将农民作为核心载体来进行规划, 形成一种可持续农业、创新型农业以及体验农事集合的新型产业模式。

1.2 田园综合体的特征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要利用好当地的本土文化, 改善居民生活状态, 以保留住农村田园特色景观, 保持住村庄原有的美为依据, 在此基础上达到产业兴盛、农民富裕。其核心是为农, 以农民为主体, 使农村产业不断壮大。通过地域性的资源开发利用并且融入农产品的市场效益, 将乡村田园景观规划成为旅游景观, 达到农业高效可持续, 使得农村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田园综合体不单一把重心放在旅游业上, 而是将农业作为中心, 是在农业得到有效发展的背景下, 规划区要具有一定的休闲观赏功能, 是一种综合性的开发打造模式。

1.3 田园综合体的结构体系
田园综合体是基于优化乡村地域空间提出的一种产业思维开发模式, 建设中有效规划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迎合新常态形势, 促进乡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复合化乡村空间特征下田园综合体的构建内容有农业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农业生产区、综合服务网、居住生活带几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紧密结合又相互独立。
1) 农业景观区。改变过去单一的种植形式, 以农林来为游客营造景观, 让游客体会不同于都市风景的乡下田园景观。人们在观赏农村田园景观的同时, 利用现代先进的农业设施、生产特色农产品作为市场流动资源, 开发出有特点的观光农业旅游景观。
2) 休闲聚集区。通过在景区内融入地方风俗活动、文化韵味等特色景观, 让游者在观光游玩中体会当地风情以及文化内涵。适当增设一些体验项目来满足人们休闲需求。
3) 农业生产区。该模块通过种植养殖手段,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加工以及市场交易。让人们在参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 体验休闲、科普和认知, 并在此增加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取向, 让产品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4) 综合服务网。综合服务网的主要作用是使农业产业运行得更顺利、便捷于人们生活, 将物流、教育、医疗、金融、商业等设施集合管理, 在区域上形成一个综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网。
5) 居住生活带。在产业融合、人员聚集的前提下, 形成一种农民社区化的模式, 让人们相对集中地居住在一起, 达到建筑与环境更新融合、品质提升的效果。

1.4 田园综合体规划布局策略
1.4.1 自然保护模式
保护当地特色的田园风貌景观, 通过地方资源特色的挖掘与整理, 在回归自然田园景观的同时加入地方性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彰显出当地特有景致, 打造区域个性名片, 营造出自然生态的景观[4]。
1.4.2 提升农产模式
该模式区域的规划按生态农业转化模式, 将当地原有的农业资源加入引进新品种以及现代农业技术, 实现农业产业增产增收的效果。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融合农业生产, 并引用现代科技手段形成一种农业循环生产的链条, 支撑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1.4.3 创意体验模式
创新是整个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创新融入到农业中, 采取农业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手段打造创意农业景观。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是体验, 让游客亲自动手、亲身经历, 在体验中满足游憩、科普、观赏需求, 最后形成一种“情景消费”的经济开发模式[5]。

        2 研究区现状分析
2.1 区位优势
丹江口市蒿坪镇位于丹江口大坝西侧, 汉江与丹江两江相汇锐角的中间, 南北均被丹江口水库包围, 有丹江口通往蒿坪镇的郧路和环库公路相通, 交通方便。距丹江口市50 km。规划区位于蒿坪镇, 镇政府东2 km处, 总面积110.20 hm2。坡地、自然林地占地面积约64.13 hm2。其中种植、经营占地达46.07 hm2。通过这里的西武高铁 (武十段) 正在建设中, 将设丹江口南站和武当山西站两站。该地位于丹江口水库附近, 不能发展工业和污染行业。政府鼓励发展生态产业, 因此, 建设以种植加工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发展农业观光园是该地区最适宜的产业。

2.2 地质特征
蒿坪镇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昆仑秦岭系 (一级) , 东秦岭地槽区 (二级) , 海西褶皱带, 地质构造复杂。以褶皱构造为主, 伴随产生有规模较大的压性纵断层、小规模扭性和平推性质的横断层。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河川平地。
研究区地质属昆仑秦岭大区-两郧小区。白垩纪地层出露, 主要为紫红色、绿色、白色等色彩的砂岩和页岩。海拔高度300~500 m, 坡度在20°左右。发育山地黄棕壤性土, 坡下黄棕壤。河床覆盖层一般厚度2~5 m。

2.3 动植物资源优势
研究区处于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具有南北优势, 多种植物在此地生长良好。南方植物和北方植物再次融合, 有北方的核桃、桃、杏等, 又有南方的柑橘、芭蕉、桂花等。调查到的植物种类有乔木类279种、灌木类156种、藤本植物26种、草本植物410种, 组成了绚丽多彩的丛林植被区系。
区内有脊椎动物共计35目91科325种。其中, 鱼类7目17科88种、两栖类2目5科13种、爬行类3目7科19种、鸟类17目48科167种、兽类6目14科38种。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70科755属2 061种, 其中水生植物91科277属610种。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种, 分别为黑鹳、白鹤和达氏鲟。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2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连香树、香果树等7种。

2.4 气候特色
该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 极端最高气温为42.6℃, 绝对最低气温-13.2℃。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17.3 mm。区内多年平均风速为1.8 m/s, 风力为二级。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适宜旅游、休闲。

2.5 土壤条件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GB/T17296-2000) , 丹江口市的最新土壤资源普查结果, 保护区的土壤包括3纲3亚纲4类6亚类。4个土类分别为黄棕壤、黄褐土、紫色土和潮土。其中黄棕壤为地带性土壤, 适合种植业发展。

2.6 水文条件优势
本区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为汉江的一级支流, 滔河、鹳河、淇河等为汉江的二级支流。丹江从西北到东南贯穿保护区全境, 区内全长为46.6 km。其主要支流有鹳河和滔河, 在保护区境内的长度分别为12.2、3.2 km。区内水资源丰富, 适宜发展水产养殖及与水相关的娱乐项目。

2.7 景观资源优势
丹江口半岛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 植被茂密, 水源条件好, 是动植物生存繁殖的佳地;该区也有地域文化优势, 地处“豫西走廊”故事的重要节点, 名胜古迹众多, 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又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地。自然景观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丹江口水库以及小三峡、坐禅谷等;人文历史景观有中州“四大名刹”之一香严寺、下寺楚墓群、长岭楚墓群、下王岗遗址、马蹬古战场遗址。

2.8 现状分析
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的丹江口市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相对湿度大、光照时间长, 使得该区植物资源丰富。观光园区依山傍水、水质优良, 所在地露出的白垩纪地层是时代变迁的印证, 且规划中可将沉积层作为地域特色景观供人观赏, 也是该场地宜建观光园的优势所在。因规划区位于南北分界线、丹江和汉江的分水岭地带, 故参观景区的游客以河南、湖北省居多。丹江口水库按流域分本应属于南方流域, 而后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源点, 受益人群产生影响, 原来不关注该区的北方人开始关注此地, 因此在景观打造时应考虑供北方游客观赏游憩, 可将南方景观体系作为当地特色景观来进行规划。综合来看, 当地地理条件较为优越。但从规划角度分析, 该区域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 山体植被生长杂乱、资源分散以及河沟堵塞等给当地建设农业观光园造成一定影响。故规划应与现状结合, 在解决现存问题的基础之上加以设计。

        3 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农业观光园规划实践
3.1 总体规划理念
结合研究区现状, 规划以“田园持续、生态旅游”为总体建设理念, 充分挖掘地方资源、设施、当地特色、自然景观、人文文化等, 类比卢云亭[6]提出的生态旅游的理论生态学以及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并以田园综合体建设理念为指导, 提出农业产业循环、结构可持续的高效管理模式。园区结合必要的人工措施完善农村景观规划, 将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区规划成融农业观光、四季旅游、科普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观光园区 (图1) 。
3.1.1 保护研究区内原有生态景观
图1 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总体规划结构
 
因为研究区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 是重点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区, 因此, 保护原有生态景观是首要任务。按照规划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达140多亿m3, 一般枯水年 (保证率75%) 可调出水量约110亿m3, 主要供给缺水严重的华北地区, 特别是京津地区。
研究园区内农田与林地相间片状分布, 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图。有自然刚竹林、侧柏林、油桐林, 野生玫瑰片区及独立的山杏树等需要保护, 经过整理规划设计后便可形成自然植物景观观赏区。

3.1.2 改造发展农田为园林景观
该区农田种植的玉米、油菜、水稻等大田农作物与周边农村品种无区别, 观光元素不多。同时, 经济效益比较低, 改变上述情况, 农林生产与旅游结合, 打造农田园林景观, 如观光稻田、油菜花田、观光荷塘、观光百种核桃等。通过农田园林景观营造, 农田中可以增设采摘、垂钓、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场所[7]。农业观光园规划重点以南山百果园为主, 栽植各品种果树供游客观赏、采摘等, 使游客在休闲旅行中体验农家生活, 感受自然风光的魅力。

3.1.3 展现田园立体景观
将农林生产、自然生态有机结合, 以自然为背景, 以农田为落脚点, 打造远观为林地, 近观为田园;上观满树瓜果, 下观遍地群花的立体景观。游客可通过体验农事、农林与旅游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满足其愉悦身心的需求。通过在丹江半岛观光园区内规划观赏型农田、温室花园、观赏苗木、观赏瓜果林地、花海展区、戏水区等, 使游客被田园景观所感染, 感受农业景致的不同魅力, 改变原本仅有的农田收益, 增加了采摘、观赏、加工后农产品售卖等经济效益, 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 形成多渠道多来源的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3.1.4 多元发展的复合园林景观
山、水、树、鸟、风、林、石、路、坎、田, 组成一幅现代观光农业的山水画卷, 集生态保护、农业发展、旅游开发为一体。打破了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 以种植农林作物以及加工出售为主, 相比较种植单一的粮食作物, 其经济效益提高[8], 这也加快了周边村落致富的步伐, 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最终使得项目以“三效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协调统一为根本[9], 充分挖掘增设辅助功能, 规划出高技术、高效益的农业生产项目, 使整个大景观系统得到持续发展。

3.2 丹江半岛观光园规划设计方案
3.2.1 整体布局
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总体功能布局与产业布局结合, 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产品的成果转化和农业加工产品的商业化, 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先进技术和成果进行示范、开发及推广, 从根本上解决蒿坪镇无主导产业、贫困户增收无门路的突出问题。
按照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规划的体系构架、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观光旅游服务的客观需求以及生态化建设要求和项目设置情况, 符合张天柱[11]所提出的“服从科学性、弘扬生态学、讲求艺术性以及遵守可行性”分区原则的要求, 将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规划形成“两带交织创意园, 九区四系互关联”的结构体系。两带是滨水辐射带和景观辐射带;四大结构体系为产品研发、田园休闲、创意科普、生态景观, 将其进行有机串联成贯穿整个园区的一条创意活力环带, 把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区规划为管理物流园、温室大棚园、产品加工园、戏水捞鱼园、南山百果园、自然林地六大功能分区[12]。每个园区既独具特色、各自成趣, 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使观光园具备了主题公园的鲜明特征 (图2) 。
 
图2 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详细规划 
 
3.2.2 分区规划
1) 管理物流园。依托当地地形以及原有主要路段, 将办公楼、生态日光餐厅、农产品物流园规划于丹陨路北部, 并在丹陨路两边设停车场。该区为解决游客的住宿、餐饮以及向外运输景区农产品, 占地8.58 hm2, 另设有培训中心、食堂、精加工厂、两片后山核桃园、景区大门等 (图3) 。
 
 

 图3 管理区效果图
 
2) 温室大棚园。本园区位于丹郧路南部至河沟, 占地4.37 hm2, 主要用于培育一些新型农产品, 包括原有3个大棚和31个新建大棚。通过智能化温室来调节果树的开花结果期以及利用温室种植特种蔬菜进行示范, 从而达到“四季开花、四季结果、全年采摘”的效果。规划中不失游乐之趣, 温室内设蔬菜森林、番茄迷宫等小分区, 让游客在此园区既增长了果蔬品种常识, 又愉悦了身心 (图4) 。
 
 
图4 温室区效果图
 
3) 产品加工园。本园区占地8.0 hm2, 包括原有老牛场和周边土地, 设计中将原有牛棚改造为农产品加工厂, 融入纳米、低温等离子、高静压等前沿食品加工技术, 周边栽植杂交核桃、彩叶核桃等核桃树种, 将不同品种、不同大小的核桃进行不同包装整理, 形成核桃研创基地。
4) 戏水捞鱼园 (南山河沟) 。本区域长1 416 m, 占地1.33 hm2, 包括垂钓区和戏水区两区。规划设计中保护沟边白草、茅草、莎草、龙须草等草本植物, 塘内加配水生植物。主要功能是供游客垂钓、戏水, 增添游客到来的兴致, 临水设水榭。
垂钓区位于观光园西北角方向, 处园区周边安静地带, 临水设钓鱼台。戏水区包括少年戏水区、湿地观赏区、按摩池区3个小区, 因其以动为主, 故与垂钓区分开布置。少年戏水区融竞技、趣味、刺激、惊险于娱乐中, 在水域上设独木桥、索道桥等;按摩池区池底用按摩石, 游客可走在池中一边捉鱼一边达到健身的效果, 集趣味与健身于一体;湿地观赏区主要配植水生植物, 供人们观赏。
5) 南山百果园。本区域占地23.79 hm2, 山上耕地和平整地块, 流转后建设核桃博览园, 园区有果树各个品种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态习性介绍, 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南山核桃园:约占地20 hm2, 需5 000株核桃苗, 以核桃经济林为主, 包括30个小核桃园区, 种植清香、碧根果等多品种核桃林。园中绿化植物都会经过人工精心修整, 园中车行路为水泥路面, 宽5 m, 园中人行道用厚6 cm混凝土打基础。
桃园:占地0.99 hm2, 需2 466株桃苗。此区种植各种品种的桃树, 展示各品种优缺点, 分不同成熟区进行种植, 以利于观赏和采摘。主要品种有早露蟠桃、春艳、早凤王、红甘露、大久保等。
杏园:占地0.65 hm2, 需1 633株杏苗, 分为4个小区域, 均种植优良品种。杏树耐旱怕涝, 耐热怕寒, 喜碱怕酸, 适合在此地种植。主要有大黄甜、小黄甜、龙王帽等引进品种。
梨园:主要种植绿宝石、黄冠梨苗。
沙果园:主要栽植小红果、大花红、秋风蜜几个品种, 供人们观赏。
猕猴桃园:占地0.69 hm2, 需1 731株猕猴桃苗, 主要栽植红心猕猴桃、金艳、金桃、黄金果几个品种。
葡萄园:主要种植巨峰、夏黑、京秀、维多利亚、红地球等品种。
蓝莓园:栽植粉蓝、芭尔德温、埃利奥特、园蓝等品种。
6) 自然林地。自然林区占地64.13 hm2, 以“回归自然, 感受天然氧吧”为主题而进行的规划。根据该区地势看, 此区域地形起伏, 宜打造垂直生态景观, 区域内设森林防火塔、梦幻花香、丛林飘带、缤纷地层等景点。梦幻花香位于园区东南角, 利用地形打造花海地景大景观。丛林飘带是在密林区下设置红色高低起伏的座椅, 在引领人们游览观赏的同时设立休憩空间。缤纷地层是把园区原有的白垩纪地质层作为景点设置, 让人们感受时代变迁后留下的纯天然地质层剖面。

        4 小结
        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以农林牧渔业为基础, 增设旅游业协同发展。该观光园区在规划时以核桃经济林为主, 不仅将产品作为经济收入来源, 且在核桃园的基础上打造观光旅游增加收入。但从园林角度考虑只观光核桃很单一, 难以吸引游客, 在田园综合体引导下, 将该区进行以上规划。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培育农产品, 加入生态景观设计, 将景观旅游业与农业进行综合规划, 使园区建成后的特色重点产业是核桃产业, 以优良、多样、别致、丰富的果品和名贵、珍稀、罕有的花卉为亮点, 以田园综合体理念作为规划指导, 构成集高效农业观光、休闲商务度假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旅游园区的规划使得农业生态效益得以高效提升, 从而提高蒿坪镇人民生活水平, 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通过对园区现状分析后进行规划, 使该区域观光旅游园发展呈现出4个趋势;一是呈现功能集成、多种产业融合发展, 从“规模经济”转型到“系统经济”的趋势;二是呈现三产融合的趋势;三是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带动的生态农业旅游呈现集聚发展的趋势;四是观光旅游园融合田园综合体商业规划模式。通过对规划区的研究分析, 由丹江半岛农业观光园区的布局规划提出城市边缘村落以“农林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为模式建设农业旅游园区的战略思路, 可以更高效利用土地提高经济值, 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为城市边缘村落建设农业旅游园区构建研究框架, 也为田园综合体融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建设开拓思路。(作者:王娟 安广义 王桂霞)

 
上一篇:推动闽北乡村振兴的三大对策方案
下一篇:国内外田园综合体规划方案—以日本大王山葵农场为例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