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区概况
海口高新区位于海南岛北部、海口市城区南部,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海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先行承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的11个重点园区之一,也是海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海口高新区规划总面积为34.30平方千米,下辖“一城四园”共五个片区,片区之间相互独立,分别是美安生态科技新城(一期面积为16.74平方千米,以下简称“美安”)、狮子岭工业园(面积为5.83平方千米,以下简称“狮子岭”)、药谷工业园(面积为6.52平方千米,以下简称“药谷”)、云龙产业园(面积为3.36平方千米,以下简称“云龙”)、海马工业园(面积为1.85平方千米,以下简称“海马”)。
在海口高新区规划环评编制过程中,海口市“三线一单”也在同步编制中,因此,海口高新区规划环评与海口市“三线一单”的初步成果进行了充分衔接。

二、规划分析中衔接协调“三线一单”成果
在规划协调性分析中,按照海口市“三线一单”中“一城四园”5个片区所在环境管控单元的范围、类型、目标、管控要求,分析了本次规划范围、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等规划要素与“三线一单”成果的符合性。
关于环境保护目标,由于海口高新区规划未明确规划期的环境质量目标,采用“三线一单”中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作为园区环境保护的底线要求。
在管控分区方面,通过将规划范围与海口市“三线一单”成果进行叠图比对,明确了海口高新区“一城四园”属于重点管控区,尽管规划范围内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但部分区域在空间布局上仍存在矛盾。
一是美安科技新城与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存在少量重叠范围,重叠区域属于一般生态空间,经过与地质公园上级主管部门———海口市林业局沟通,该问题将在《海口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中予以落实。基于此,在《海口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批复之前,美安科技新城与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重叠区域内所有开发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地质公园规划及管控要求。
二是狮子岭规划范围内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但狮子岭污水处理厂尾水管线穿越永庄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不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要求。为此,与海口高新区管委会协商达成一致,制定了狮子岭污水处理厂外排管线迁改方案。在此基础上,将雨污分流方案纳入控规修编中,在园区内沿东区和西区新建雨水截留管渠,收集工业区内雨水,园区收集的雨水汇入雨水总管与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管线并行排至永庄水库下游。
三是结合海口市“三线一单”成果,识别出美安、云龙控规修编中有2个地块用地性质与海口市现行多规合一空间规划存在矛盾,经过与海口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部门沟通,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将在《海口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中予以落实。
在环境要素分区方面,海口高新区“一城四园”属于大气环境管控分区中的高排放重点管控区;除海马园区属于水环境管控分区中的一般管控区外,其他园区均属于水环境工业污染重点管控区。“一城四园”所辖企业所在的5个片区均不属于风险筛查中的高度关注地块,全部为建设用地一般管控区。总体上,高新区作为海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中区域,其规划范围和功能定位符合“三线一单”区划的要求。
三、利用“三线一单”成果简化现状调查与回顾性分析
简化现状资源环境特征调查与评价。海口高新区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建设情况、生态状况及生态功能、资源利用现状等内容,参考并采用了海口市“三线一单”成果中对区域资源环境特征及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所描述的内容,并将本次规划环评现状调查重点调整为园区配套环保基础设施、园区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环保设施及成效、企业信访投诉,以及重点监测点位特征污染物补充监测等内容。
细化园区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海口高新区位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海南省,以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目标,同时结合海口市“三线一单”成果中区域各要素重点问题的研判,规划环评梳理了高新区发展在大气、地表水等环境质量上面临的制约因素。以大气环境制约因素为例,高新区所在的海口市除现有和规划的工业开发区外,其他区域全部为环境空气一类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要求高,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2018年海口市PM2.5全年平均值为18μg∕m3,海口市“三线一单”中确定的2025年、2035年PM2.5目标平均值分别为15μg∕m3和11μg∕m3,高标准环境质量底线目标为海口高新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与此同时,海口高新区个别企业周边存在异味污染现象,表明大气环境制约明显。
四、强化目标约束,进一步落实和支撑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指导环境目标制定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统筹考虑海口高新区现有环境问题及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全面衔接海口市“三线一单”确定的各要素环境质量底线目标,科学评估环境质量改善潜力。
根据海口市“三线一单”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目标,以及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相关要求,从资源能源利用、环境质量、污染控制、风险防控、环境管理等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并确定了2030年的环境目标。
五、落实环境质量底线与污染物总量管控要求
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中落实环境质量底线与污染物总量管控要求。在进行大气环境预测时,以海口市“三线一单”2025年、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底线目标为基础,估算2030年海口高新区规划环评的环境质量目标,并采用Calpuff模型进行环境质量影响预测,采用线性规划模型模拟计算大气环境承载力。与此同时,也对2035年高新区对海口市各国控点的浓度贡献进行预测,并分析其对海口市“三线一单”中2035年环境质量目标的浓度贡献比例。基于此,在高新区规划的污染物排放量与海口市“三线一单”环境质量底线目标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
六、落实并细化管控要求
在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中落实并细化管控要求。海口高新区为早期建设的园区,本次规划不涉及园区的选址问题。在论述“一城四园”5个片区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环境基础设施等的环境合理性时,衔接了海口市“三线一单”中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对规划实施的约束。如在用水规模合理性分析中,“三线一单”水资源利用上线中提到,2030年海口市用水总量上限为8.5亿m3,未来10年用水总量指标新增约1亿m3,增长14.8%。但在高新区规划方案中,高新区新增用水总量约占全市2020年到2030年新增用水指标的38%,用水增速将远远高于全市用水指标增长。因此,规划环评建议参照国内东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同类产业单位工业用地的用水指标,提升美安、狮子岭、药谷、云龙和海马园区规划的用水指标,节约水资源1922.6万m3∕a,同时必须大力实施节水行动,强化用水定额管理,从严控制高耗水行业新增产能。
在严格落实海口市“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海口高新区规划区域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问题,针对规划范围、规划布局、电力规划、给水规划、雨水规划、中水规划、排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建议。同时,提出了严于海口市“三线一单”的管控要求。如参照当前国内天然气电厂最严格的NOx排放标准,即江苏省于2020年12月31日起天然气电厂NOx执行10mg∕m3的排放浓度标准,提出美安大唐能源电厂NOx执行10mg∕m3的排放浓度标准、现有生物质锅炉执行燃气锅炉排放标准等要求。
七、强化管控引领,落实并拓展延伸管控要求
在落实海口市“三线一单”的基础上,衔接落实并进一步细化管控要求,制定了园区“三线一单”管控要求。
(1)针对海口市“三线一单”中大气、地表水、土壤、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各要素管控要求,以及“一城四园”5个片区所在环境管控单元中提出的管控要求,分别列表梳理了管控要求的落实情况。以大气环境为例,对位于或距离海口市主城区较近的狮子岭、药谷、海马3个工业园,对51家企业提出整改措施,腾退、淘汰高耗低效、重污染企业,保留企业要进行转型升级。
(2)位于狮子岭的东城水库通过溢洪道与下游的永庄水库相连,穿越美安的那内河连接玉凤水库和美造水库。为了保护永庄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玉凤水库,规划环评中将东城水库、那内河纳入重要的自然生态保护用地。松涛水库的二级干渠———白莲东分干渠是永庄水库重要的补水工程,流经美安,最终流入永庄水库。南渡江引水工程是重要的节水供水工程,中线引水工程以地下暗涵隧洞形式穿越狮子岭东北部区域后进入永庄水库。两条引水管线分别流经美安、穿越狮子岭,向永庄水库补水。规划环评中将白莲东分干渠、南渡江穿越段作为海口高新区的重要敏感区。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环评在提出《海口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批复之前,将美安与雷琼地质公园重叠区域划为生态优先保护区,规划实施中不得改变现行规划用地性质。在污染管控上,针对地下水污染防控,对有地下断层穿越的美安现代物流产业片区中部区域,提出严格按照园区规划定位引进产业,落实禁止引进高耗水、水污染企业的要求。
(3)在高新区环境质量底线的要求上,规划环评中多个环节都衔接了海口市“三线一单”环境质量底线目标。规划协调性分析、园区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分析、环境目标确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等方面都衔接了海口市“三线一单”确定的环境底线目标要求。并结合海口市“三线一单”、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关于市县总体规划中环境质量底线审查意见的函》、“气十条”“水十条”、《“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要求,高新区环境质量现状以及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设置了高新区环境质量底线,明确了具体的管控方案。
(4)在高新区环境风险管控要求的基础上,对美安医药健康产业片区提出风险防控距离要求。药谷实施落后企业退出和保留企业逐步转型升级相结合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园区及企业环境管理及风险防控水平。狮子岭污水处理厂增设事故应急池,新建雨水截留管渠,加强永庄水库上库与溢洪道下游排洪沟之间应急工程的维护与管理等。
(5)在高新区资源利用上线方面,结合海口市“三线一单”,按照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海口市水资源利用处于临界超载状态。在此背景下,对“一城四园”5个片区分别确定了地均耗水强度,以及工业、生活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提出了地均产出强度等土地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
(6)在环境准入清单方面,结合海南省及海口市“三线一单”成果,综合考虑规划空间管控要求、区域内企业情况及规划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因素,从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资源利用效率4个维度对5个片区重点主导产业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管控要求。
3 结语
在宏观层面,为使“三线一单”确定的生态保护空间、环境质量底线等要求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能够有效指导规划环评,结合海口高新区规划环评工作经验,对规划环评与“三线一单”衔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由于开展规划环评工作的规划领域较多,涉及产业园区、能源(煤炭矿区、煤电基地等)、水利、交通(港口、公路网、航道、城市轨道交通等)、自然资源开发、工业、旅游等十余种类型,本次仅针对产业园区中的一个案例进行了研究,后续还应选取不同类型的规划环评案例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总结经验和做法,以期进一步优化规划环评与“三线一单”衔接技术体系,更好地服务生态环保工作。(作者:许亚宣,李小敏,于华通,赵果,田健,姚懿函,詹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