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当前L县城的城乡生态规划为基础,通过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目前生态环境的现状,通过查找国内外文献资料,提出适合本土自然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改善县城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带来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几点意见建议,更好地推动县城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L县城当前的城乡生态规划的意见建议
1.1 完善公众参与体系,提供公众参与能力
完善公众参与体系,在城市生态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专业人员负责规划设计,同时应充分听取当地群众代表的意见反馈,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对群众反映生态问题严重的区域,做到科学规划,使群众参与不再流于形式。健全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利用自媒体、广播、电视等方式,持续强化宣传教育力度,国家研发“家用空气检测”设备,让公众能随时监测居住地的空气环境质量,提高环保意识。以社区为单位,积极组织各式各样的绿色环保活动,提高群众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文明绿色生活方式。

1.2 打造县城外围环形绿化带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若干重大问题》表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指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要打造宜居城市,首先要为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让群众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这也符合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这一理念。但当前县城内已经基本规划完毕,绿化以园林绿化、街道绿化为主,绿化带数量有限,面对工业排放废气、日常出行汽车排放尾气等污染环境的问题还是杯水车薪。参照曾经的“雾都”伦敦,现在伦敦环境大为改观,被誉为“舒适优美的首都”,伦敦曾提出在城市外围打造宽度约16公里,以城市开放空间、农田和游憩地为主,作为约束城市向外扩展的屏障的环形绿化带。以L县城为例,县城外围大都属于郊区,在保留自然林地的同时,可引入商业价值,制定县城外围“外接圆”绿化带,科学规划,打造绿化带、绿地种植等项目,既可以吸收城市排放的废气,又可以为群众在炎炎夏季提供距离近便、绿树成荫的自然环境。为在源头控制污染源,笔者认为可以适度实施经济转型,从工业经济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控制污染排放,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1.3 建设海绵城市
在2020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的目标。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即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等源头控制措施、雨水管渠及超标雨水蓄排措施的相互组合,有效蓄滞、储存、削减、转输雨水径流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以L县城为例,可以通过植草沟、透水铺装、湿地公园等,达到天然蓄水作用,从而减轻排水管道的压力。实现雨污分流,通过铺设雨水调蓄池等海绵设施,让雨水通过管网可以直接收集,收集后通过净化系统,将雨水再次重复利用,可用于园林绿植的浇水,根据其他城市统计数据,通过雨水收集后可用于景观补水,约占景观补水用量的16%,为每年的补水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作为全球绿色标杆的城市纽约,曾开启雨水桶赠送计划,在2008年-2011年4年中,以先到先得的方式赠送了3000个雨水桶,使用雨水桶储存的雨水来浇灌草地和花园,可以减少家庭用水的费用,也可以在夏天大幅减少用水系统的用水量。纽约还进行了绿色街道的建设,在街道的两边建立滞留洼地和植被浅沟,一个引导雨水从街边流入洼地,而另一个是允许雨水集聚并溢出流向排水管道的系统,绿色街道的构建减少了暴雨引发洪涝灾害的几率,提高了街道的排水效率。纽约的“绿色街道”以及“赠送雨桶”等方法措施,都是可以值得我们在建设海绵城市中借鉴的。
二、关于L县的城市生态规划建设思路
2.1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中
只有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未来城市规划中,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但是从L县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居民生态文明意识不强,无法贯彻落实到日常生产生活中去;化工企业工厂降污减排效果不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到生活垃圾的分类,给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压力。空气环境检测中二氧化硫超标,有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构建城市生态理念,就需要在规划布局阶段加以综合全面地考虑。第一,从L县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出发,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促使环境污染情况得到改善。第二,颁布《关于L县中小企业降污减排监督条例》,针对辖区内中小企业存在废水、废气不当排出的情况下,环保部门要建立台账,重点关注,依据《条例》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要求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达到相关的标准要求,合理处置废水废气,在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因此,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做好实时监测和监督,发现问题要督促整改,保证空气环境质量。第三,融媒体要采用合理且多样的环保宣传手段,转变传统的宣传模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并且传播速度较快的数字媒体方式加大传宣传力度,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居民不能做到垃圾分类,究其原因,还是对相关知识的欠缺,可以在小区垃圾桶旁的醒目处设置“垃圾分类标识牌”,注明垃圾分类“四大类”的内容分别有哪些,有效引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便于后期的垃圾处理等工作。同时,提倡绿色出行,倡导乘用自行车、新能源电车等环保交通工具,减少燃油汽车的使用,有利于保障优质的生态环境。
2.2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
每到夏季,走在大街小巷,抬头看见蓝天白云,放眼望去树木葱郁,低头瞧见草绿花红,这些随处可见的美景像一张绿色的网串连起来,勾勒出美丽的城市,为居民打造出宜业宜居的生活环境。可见绿化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而且可以美化人们居住环境。为将城市规划得更加美丽,更加符合城市生态理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L县颁布《L县的城市绿化条例》,保护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通过调研,发现L县城区域绿化主要遍布在居住区、城市道路两侧、休闲区等。此外,在结合苗木种植等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乡镇街道等地整合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L县在虽然在2020年栽植了2000余株乔木,但绿地率仍不足3%,部分乡镇苗木种植项目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然而工业区排污严重,县城区的绿化苗木对在改善气候条件、净化空气质量方面起不到重要作用。可以在城区园林内科学规划,种植多层次绿化苗木景观带。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等原因,可开辟城乡接合处。在调研中发现,城乡接合处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除去种植粮食作物,厂房用地以外,距离工业区距离位置近,种植绿色苗木可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保留原有天然苗木,粮食种植土地的基础上,整合其他土地资源,合理规划,种植多层次树木苗木,既能起到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利用近郊游,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优势,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3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转型,助推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L县经济建设正处在稳中有升的关键期,也面临提升质量、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如何招商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模式,助推L县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成为一道亟须解决的难题。近年来,L县致力“宵衣旰食抓工业”等发展经济的中心思想,如何打破传统产业壁垒,向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产业转型,值得思考。第一,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圈”。政府提供保姆式产业服务,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技术支撑等方面统一规划、同步实施。第二,加大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培养。构建“孵化—加速—产业园”体系,大力培训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支持院企合作建设,积极推进县域企业和国内高校的交流合作,培养高精尖等高层次人才;设立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奖励资金,奖励贡献突出的产业人才。第三,加速产业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县域内具备良好基础、前景空间广阔的企业启动重点工程实验室建设,政府提供一体化建设以及运营服务等配套措施,逐步实现企业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等行业转变。
就目前的城市生态环境而言,空气污染、河流污染等生态问题依然存在,这有悖于打造美丽宜居城市这一理念。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只有将城乡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牢牢地结合起来,努力从工业经济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争取达到自然、人与社会有机融合,营造整体协调、共同发展的共生结构,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科学规划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污染体系,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将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贯彻到城乡生态规划的进程中,进而实现城乡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作者: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