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设有两区、三市和五县, 人口约321万, 土地面积约2.63万平方公里, 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区域城市。
(一) 闽北“三农”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 闽北“三农”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方面
就农业经营主体方面而言, 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共有61.21万人, 农业经营单位8 827个, 基于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的农民合作社有3 570个, 农业经营户49.73万个。就农业机械的数量而言, 全市有40 511台拖拉机、21 839台耕整机和24 257台旋耕机, 还有689台播种机、2 440台水稻插秧机、2 829台联合收获机以及28 720台机动脱粒机。
2 农村方面
其一, 就农村基础设施方面而言, 有13%的乡镇设有火车站, 2.6%的乡镇建设有码头, 33%的乡镇目前已经建设有高速公路出入口。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已经实现村村通, 自来水也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此外随着电商的发展, 目前全市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比29.1%;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或者部分集中的乡镇占比达99.1%;能够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或者部分集中处理的村占比约97.6%;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或者部分集中的村庄占全市的比重为32.2%;而完成或者部分完成厕所改造的村则在71.5%左右。其二, 就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而言, 体育上, 各个乡镇的体育场馆建设不均衡, 只有22.6%的乡镇建有体育场馆, 而建有休闲健身广场和公园等场所的乡镇, 目前达87.8%;文化上, 所有的乡镇目前都设有文化站和图书馆, 但是有剧场或者影剧院的乡镇则只占7.8%;教育上, 有小学的乡镇占97.4%, 有托儿所或幼儿园的乡镇只占27.5%;医疗卫生上, 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乡镇占99.1%, 有卫生室的村则占85.6%。
3 农民方面
从农民生活条件方面来看, 在闽北, 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的农民, 比重达99.4%;能饮用上经过处理的自来水的农民, 约占57.1%;已经改用冲水式卫生间的农户占比达68.5%;有超市或者较为综合性的商店且面积均在50平方米以上的村占比21.9%;开设有餐馆且执证经营的村约占22.6%;目前已经发展乡村游并且有接待能力的村占3.4%。
(二) 闽北“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农业产业结构仍需优化
其一, 农业比较效益总体偏低。近年来, 虽然各种支农、惠农、扶农的政策密集出台, 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但是由于原料成本上涨等各种因素, 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等原因, 农民的收入依然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因此, 总体上看, 闽北农业发展中的比较效益仍然普遍较低。其二, 农业产业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就全市范围而言, 南平市各地由于资源禀赋相近, 所以在农业产业发展中, 各地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没有在差异化发展中找到有效路径, 在做大规模上实现有效突破;农业企业的数量少, 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更少, 农产品的初级加工量较大, 深加工则相对少得多, 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培育起完整的产业链条, 加上品牌识别度低, 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偏弱, 各种现代化的循环农业普及率低, 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不足。
2 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
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 主要表现在耕地资源有限。2016年, 闽北耕地面积总量为356.51万亩, 分别是344.88万亩的水田、0.99万亩的水浇地、10.64万亩的旱地。从总体上看, 在闽北的土地中, 耕地约占9.04%, 与全国1.38亩的人均平均水平相比, 闽北则为人均1.35亩, 水平偏低;从耕地的质量和分布上看, 闽北的耕地中, 低产田的比重达60%以上, 除了沙化、酸化、侵蚀等的损毁, 其受自然灾害的破坏威胁正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些都让闽北现代农业发展受到资源不足的潜在威胁。
3 生态保护亟需加强
一方面, 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不足,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导致了一部分的生态环境问题, 而传统农业思维也造成了部分的污染, 比如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 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水土流失加剧等。另一方面, 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压力仍然较大。近年来, 闽北提出“绿色发展走新路”, 加快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 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但是, 面对发展与保护的双重任务, 闽北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