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中国特色的以空间集聚、资源共享为基本特征的促进就业创业和优化人才流动配置的重要抓手,已发展成为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建设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园区服务、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人力资源服务产 业园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建设规划有待增强,园区定位尚不清晰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应基于以下的定位。
一是要立足于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支撑。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必须是当地经济社会、人才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在中心城市推进为主,规模较小城市的建设则宜慎重考虑。
二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应与政府公共服务形成合力,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与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有效融合。
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应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作用,通过辐射反作用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生态链的持续完善。
从产业园的建设实际来看,不少地方园区缺乏准确定位,存在未充分根据实际需要盲目建设的情况。
一是建设不具备条件,地方经济体量、市场规模支撑产业园建设的条件不具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集聚效应难以形成。有的地方上级盲目下达建设任务,有的地方盲目跟风,“市市、区区”乃至“镇镇”建产业园,产业园建设遍地开花。
二是有些地方产业园建设市场化思维不足,缺少前期策划、定位、市场调研以及资源整合,园区位置选择脱离实际,环境配套缺乏,造成园区招商难、落地难。
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一是管理和服务关系不清。一般来说,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职能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市场培育、平台建设、机构入驻、落实政策及绩效考核、管理协调等;运营机构负责平台运营、招商引智、服务链优化;入驻企业主要是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能力。但目前部分地方的产业园还存在着主管单位、投资主体、园区运营方、入园机构各方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
二是管理机制不活。当前,各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方政府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下属事业单位(人才服务中心或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派出人员负责产业园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另一种是通过购买第三方机构开展专业服务。有些园区目前的招商、建设和管理团队都由政府工作人员组成,运营知识和能力不足,完全行政手段下的运营模式、园区管理及服务活力不够。另外,有的地方还没有建立起对运营机构的考核制度和退出机制,第三方机构存在唯利是视的问题。
三是没有建立退出机制,缺乏对入驻机构的绩效考核。
(三)政策长效性差,规制缺乏可持续性为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各地产业园区建设主体都会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对园区规划建设、招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但这些优惠政策往往具有阶段性特点。如何建立一种持续长效的政策体系来保障园区及园内企业在较长的生命周期内持续不断发展,是现实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层级的政府,出台的园区政策差异较大,有些地方的产业园设定入园门槛,规定年纳税综合贡献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才能入驻。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业态涉及上下游多个环节,某些特殊环节的企业属于低利润或非营利性质的行业,这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或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享受不到政策扶持,不利于行业的发展。还有的园区在引进企业时忽视孵化功能 , 忽视对初创企业的照应。
四、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业态同质化同构化严重
主要表现在:
有园无业。部分地方产业园有园无业,空置严重;有的地方产业园规模过小,产业园无法产生集聚效应,园区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有园无链。有些园区追求规模企业,追求产值,追求数量,忽视产业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没有适当引进产业上下游企业,忽视了产业链的构建。
业态同质化、同构化。园区主业不突出、缺乏较高层次业态产业,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以及贴近当地市场、产业结构特征和人力资源市场化水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等。
五、服务能力还显薄弱,发展模式稍粗放
随着园区建设、企业进驻,园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便成为重点。由于目前不少产业园采用行政主导的运营模式,加之促进园区发展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 ,“重招商、轻服务”,过度依赖优惠措施,各相关方聚焦园区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主要体现在:
一是制度体系不完善,配套设施与园区、企业发展不同步。
二是没有建立园区可持续发展及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质量指标。
三是缺少文化建设,缺乏组织活动。产业园区仅仅是提供特定的物理空间,没有公共服务、没有组织活动、没有信息交流、没有连接供需双方,园区管理者对园区企业缺乏必要引导,很少提供各种交流机会,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园区内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良性互动联系机制,企业间没有形成合作关系,甚至互设沟壑。有些交流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促进园区机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交流。
四是缺乏创新体系的构建。产业园创新环境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园区管理机构要搭建平台,加强产业之间、企业之间、集群内企业与外部产业的关联,特别是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彼此的交流合作,提高园区的创新活力和效能。
六、园区管理不到位,专业人才仍缺乏
虽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设及发展已有 10 余年,但仍是新生事物,相对园区“专业化、集群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和要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专业人员还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功能定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8]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园区培育、孵化、展示、交易功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被赋予“培育、孵化、展示、交易”功能,具体来说,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具有以下功能。
一是集聚产业。产业园通过系统引进招聘、派遣、外包、猎头、培训等各种业态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之间的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逐步整合,优势企业和项目不断集聚园区,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采购和供应基地。
二是培育市场。产业园通过开展同行及跨界交流,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业与用人单位及其他行业的沟通平台,开展各种咨询、培训、展览、论坛等活动,沟通协调各方需求,推动对接合作,促进供需各方交易等。
三是拓展服务。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融合,促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链接更多的服务。
四是孵化发展。园区通过实施各种政策,指导扶持、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创业,对初创企业和各种新业态、新产品、新方案以及各种创新研发成果进行培育和孵化,协助发展。通过组织、举办说明会、展览会、交易会等各种活动,宣传推介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品牌建设、做大做强。
五是平台展示。利用集聚功能,打造人力资源数据资讯中心。包括:展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形象及产品;展示政府人力资源工作成果及政策;展示人力资源资讯数据,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大数据,包括人才地图、数据分析及展示,人才流动趋势,定期发布市场岗位、职业数据等劳动力及人力资源急需紧缺目录等。
六是公共服务。政府部门可在园区设置公共服务窗口,开展人才引进、人才征信、学历认证、人才服务、档案管理、社保等公共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作者:周 成 梁雨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