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粤港澳大湾区9 市生物医药产业优化分析对策与建议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6-19  点击:4314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9市生物医药政策存在建设主体间政策工具配置协调性不足、产业活动环节参与不均的问题,提出强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反馈力度、突破需求侧环节消费与国际化壁垒和创造生物医药产业温床所需外部环境的相关建议,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9市生物医药政策存在建设主体间政策工具配置协调性不足、产业活动环节参与不均的问题,提出强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反馈力度、突破需求侧环节消费与国际化壁垒和创造生物医药产业温床所需外部环境的相关建议,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生物医药产业

一、提升供给型政策工具配置与政策作用效率,优化生物医药产业主体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提高产业研发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9市生物医药产业配套的供给型政策工具集中于人才培养与吸纳、基建投入和示范工程,而对于信息支持及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配置较为匮乏,并在总体结构上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占比最低。而供给型政策工具的合理运用可推动解决当前生物医药产业普遍存在的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品种结构老化、企业拳头产品不足、产业聚集程度低、龙头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等系列问题。据此,应以减轻政府政策投入压力为导向,提升重视程度不足的政策工具应用比例。针对9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投入方面政策缺位的现状,需把重点落在补充东莞市、惠州市、肇庆市基建投入方面的政策工具,这是因为基建投入作为产业发展基础,对其进行细化与完善可为企业研发提供支撑平台,为生物医药科研创新保驾护航。针对广州市、珠海市、深圳市、江门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状况,仍需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内容,着手打造相关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登记流程,提升政务办理水平,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各项需求。


立足生物医药产业主体,政府应全力构建科研合作体系,鼓励生物医药行业领域龙头与高校科研工作者在本市设立研究机构或工作室,采取“以点带面,横向合作”的形式促进9市生物医药产业高技术发展,并通过经费支持与政府R&D项目招标等形式强化学科建设扶持力度。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版块,具备市场信号及国家政策信号的首要感知能力,其更需由政府对各市生物医药产业予以战略性引导与配套的资源投入。同时,政府部门应协同企业强化彼此战略联系,定期同企业方面开启生物医药产业座谈会,以了解企业产能及创新领域发展痛点,梳理战略价值明显、可操作性具体、统筹难度适中的合理的产业政策改革诉求。从政策内容与企业发展路径上看,距离各市政府与生物医药企业间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渠道仍需时日,而生物医药产品风口之下,需要政府力量更多地参与到产业布局、市场赛道选择与外部调控之中,需要政府设立高质量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反馈渠道,以支撑各市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得到高效、科学、真实的价值引导。在人才培养中的学科建设方面也需进一步考虑实际情况予以适度调整,同时注重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技术水平提升,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端人才,为产业研发测试环节打下坚实基础。政府还需落实人才培养工程,加快生物医药相关一流学科的建设工作,引导高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战略型主导产业以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与新型产业高度契合的理工类学科专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满足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各活动环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提升需求型配置政策工具多元化应用水平,促进生物医药产业主体协同合作,突破需求侧环节壁垒并打开国际市场

需求性政策工具的合理使用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粤港澳大湾区9市的需求型政策工具配置占比来看,该项工具运用数量总体上适中。但奖励项政策工具的各类细项工具在粤港澳大湾区9市使用中并不均匀,应平衡政府补贴政策工具与其他需求性政策工具的使用,通过客观评估提高外包服务、国际贸易等政策工具的使用比例。虽然政府补助能为生物医药产业注入资金,但单一的拉动或稳定产业需求方式会显得“捉襟见肘”,余力不足。需求侧环节消费与国际化壁垒的突破亦需要政府颁布政策加以调控。广州、深圳二市已融合自身产业优势打造出一套属于本市的生物医药需求侧政策工具配置体系。在国际贸易政策工具配置上,粤港澳大湾区9市政府应同生物医药产业共同努力打开生物医药乃至医药制造业产品流向国际的出口渠道,动员企业联盟积极寻求国际贸易合作,颁布实施构建9市生物医药品牌的出口贸易绿色通道及配套的国贸管理办法。


当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生物制剂尤其是疫苗类免疫制剂,在国际市场拥有得天独厚需求窗口,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在渠道外包、生产代工、CXO等领域合作,寻求打开国际市场。在生物医药领域仍可以奉行“引进来,走出去”方针,国外技术的引进能有效提升中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也能够反哺到市场需求之上,更易让9市本土企业产品得到患者认可,有利于需求侧壁垒的突破。而国内需求侧正面临着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全面开展,院内终端及医保签约药房终端被医保方牢牢掌握着,直接性的消费终端补贴难以落实。但政府仍可通过间接补贴消费终端来刺激需求,即通过由政府向本市医保部门提供资金,提升本市进入医保目录的生物制品报销比例,达到提升市场需求量的目的。


三、优化环境型政策工具配置占比,契合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主体发展实情,创造生物医药产业温床所需外部环境

适度调整粤港澳大湾区9市生物医药产业配套环境型政策配置,对于营造产业发展高红利环境意义重大,而产业间交流合作和协同发展以及产业链建设是各市生物医药产业建设的重点。从广州市、珠海市、肇庆市、深圳市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分布情况来看,还需加大对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招商融资力度,对城市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合理评估,加强组织建设、区域评估工作,贴合产业发展实况改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针对中山市、江门市生物技术自主创新不足的现状,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外部专利技术入股,并通过企业专利转让与授权渠道,积极吸纳外部先进生物技术进入两市,早日形成技术高地。珠海市、江门市和东莞市、惠州市、肇庆市同时也应关注并补足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注册、生产、检验等方面政策,聚焦产业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如国内外合作、信息支持,力助企业正确评估风险,进行科学决策,加强各市生物医药产业与国内、国际的合作与沟通联系,适当调整供给型政策工具的配置占比。


建设“温床式”生物医药产业外部环境,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扩展,需要多领域政策协同调度与配合,知识产权等相关主管部门的精诚合作。通过规范知识产权等为产业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对产业外部产生影响和渗透作用,发挥政策的最大成效,推进产业政策环境建设进度。在知识产权方面,除却应有的对高质量专利的奖励办法等经济性刺激,各市政府还应考虑搭建符合生物医药技术高质量的专利合作与贸易平台,在刺激专利市场的同时也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着眼于企业与高校,可开放初创类企业参与9市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项目,允许通过专家评审的优质创业项目申请专项创业资金,吸引高校毕业人才创业与融合资本进驻各市,以推动9市整体产业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作者:黄颖,谭清立,李勇杰)



上一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功能定位及高质量发展面临的6大问题
下一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