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多年的“中国化”实践后,各级各类开发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至 2018 年,219 家国家级经开区总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9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11%;而 169家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 11.1 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 12%。同时,开发区也存在着诸多严峻问题,如产业趋同、土地利用效率低、产出效益有待提高等。2018 年自然资源部成立,2019 年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整合了原有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实现了多规合一。在新规划体系构建的背景下,需要更好地把握规划对于开发区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逐步解决开发区面临的现状问题,推动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
一、探究开发区制度内涵
开发区本质上是一种外生性制度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全方位进行改革开放的物质和思想条件暂不成熟,各类型开发区为国家的开放发展提供了“制度试点”的空间载体。在开发区制度内涵研究方面,已有学者从制度演进的视角探讨了开发区这一制度安排的生命周期,也有人将开发区视作对地理空间进行特定制度限定的“制度空间”,并对这一制度空间的结构特征与变迁等进行探究。目前,开发区的制度属性已在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形成共识,其发展过程往往有着多重的制度逻辑,但已有的开发区研究通常仅将开发区相关制度(如改革开放等宏观政策)的运作、审批流程设立的逻辑、管理体制的形成等作为制度背景而非探讨对象。随着对开发区成就与反思的深入,未来的研究应将开发区设立及运作背后的制度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并在开发区的空间分析、规划研究中,充分重视其制度属性,对开发区的“地理空间”与“制度空间”进行系统、深刻的探索,把握开发区相关制度的内涵。
二、优化开发区绩效评价
随着开发区实践的持续推进,开发区设立、开发以及政策的投放是否达到较好的绩效,是必将成为开发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重要议题。在规划领域,既有关于绩效的探讨包括了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空间绩效等;可见学界对于绩效这一概念的理解,已逐渐从单一的结果绩效观、过程绩效观向综合绩效观发展。在开发区评价的实践工作中,国家对各类开发区发展有一定的目标导向,无论是商务部采用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还是科技部采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其具体指标都处于不断变化更新之中。可见,开发区是在评价体系引导下向着特定的发展绩效目标迈进的政策优惠区域。
开发区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肩负着不同政策导向,而国家宏观政策可能存在的调整将影响到开发区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设计。为应对新冠疫情和贸易摩擦所带来的“逆全球化”等国际环境挑战,国家提出“十四五”期间要着力构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在此导向下,开发区绩效评价也应该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增加能够体现自主创新、国内循环的相关指标;甚至应该反思部分“外向型”指标是否会对新时期开发区的发展理念产生误导。开发区研究中,亦应顺应政策导向,注重开发区绩效评价的专业化与精细化,并有效反馈到实践之中。
三、寻求开发区转型路径
开发区这一制度创举已经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但面对新时代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驱动升级、治理能力提升等新趋势,开发区面临着发展理念待更新、产业升级难度大、转型机制不健全等相关问题。已有学者将开发区转型升级相关研究归纳为评价方法、发展模式及战略、与母城间的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方式与路径五个方面。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背景下,开发区的发展将向着内涵式、创新型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要求实现全域全要素的空间管控,在上版《城乡规划法》中已经明确规定“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随着此原则延续到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法律规章中,各类开发区势必会被严格限制在城镇开发边界范围以内,突破法规的开发区乱批、乱建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也要求各地开发区逐渐实现从要素(尤其是土地要素)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下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近年来,各类新兴政策区域的出现,也为开发区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案例。关于开发区的一些最新政策文件,如 2019 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国家级经开区按程序开展符合其发展方向的自贸试验区相关改革试点”等要求。因此,未来开发区的转型与创新研究,可参考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试验区等新兴政策区域的实践案例进行探索,不断推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结合政府层面对开发区的界定,认识到对开发区的研究梳理,需涵盖各主要类型,不应囿于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特定开发区之内。基于此判断,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各类开发区研究的演进与热点,进而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对近期开发区研究提出展望。
开发区是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基于开发区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及关键词演进分析,可以发现开发区研究进展及热点与我国各类开发区的实践进程有着高度一致性,规划相关领域的开发区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布局、开发评价、管理体制三大方面。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下,开发区研究与发展重点关注的内容,有助于对今后开发区空间发展、保护开发等各类实践活动提供启示。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各类开发区作为国家改革创新发展的试验地、外向型经济的承载区,更要在承担起相应的国家战略,体现自主创新、融入国内循环,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增加韧性。面向十四五新时期,我国开发区研究还需在探究开发区制度内涵、优化开发区绩效评价、探索开发区转型路径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学界对开发区的研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宏观层面完善制度设计、响应国家政策;中观层面践行生态优先、协同功能板块;微观层面关注民生需求、促进产城融合,从而实现研究与实践进程相结合,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与转型提供启示。(作者:王启轩,任捷,肖宏伟,许珂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