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我国开发区研究演进特征及重点领域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4-14  点击:918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开发区研究的演进特征,总结开发区规划研究的重点领域。

  20 世纪 80 年代起,各领域学者围绕开发区这一特殊空间对象开展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研究,为开发区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政策启示。目前,已有文献对开发区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但往往聚焦于某一特定开发区类型展开,从五大类型开发区整体入手,全面梳理开发区研究演进过程的研究还较为少见。规划是引导开发区及其所在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和统领性政策工具,伴随规划改革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初步建立,我国的规划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对各类型开发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对面向“十四五”及2035 远景的开发区发展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开发区研究的演进特征,总结开发区规划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开发区研究的整体发展历程

  梳理 1992-2020 年我国开发区相关的论文发表情况①(图 1),可以看出,我国开发区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历年发文量的变化与相关政策的发布息息相关,结合开发区实践情境,可将我国开发区研究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92 年~1998 年):90 年代初,我国出现“开发区热”②,开发区相关的论文也在这一时期出现;1993 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对开发区进行首次整顿,其后几年开发区的设立速度开始放缓,1996 年~1998 年开发区相关的论文也较前几年明显减少。第二阶段(1999 年~2005 年):新世纪初开发区设立数量增多,发文量也恢复到开发区初设期的水平;2003 年,国家因开发区过多过滥等问题,再次进行整顿,同年出现了诸多思考开发区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2006 年~2014 年):随着 2007 年《城乡规划法》颁布、2008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下称《通知》)发布,开发区评价逐渐成为了开发区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也是 2006 年~2014 年间开发区相关研究发文量持续出现高峰的原因。第四阶段(2015 年~2020 年):开发区相关文献发表量有所回落,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开发区进入转型创新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试验区等新兴政策空间相继形成,使得学术界对开发区的关注有所下降。

我国开发区研究演进特征及重点领域

图 1 各年份发表开发区相关论文数量


  二、开发区研究的热点演进过程

  运用 CiteSpace 软件,对开发区相关研究进行计量图谱分析


  ③,分别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

  网络及聚类图和检测关键词“爆点”来分析开发区研究的热点及演进过程。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及聚类分析(图 2),可发现:“高新区”、“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既是共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也是聚类网络中几个核心组团的主题词,说明我国开发区研究主要围绕上述内容展开。几个核心组团间的联系相对较弱,说明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开发区的某一具体类型展开,从不同类型开发区整体着眼的研究还较为少见。从核心组团内部来看,各主题词与一些特定关键词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如“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保税区”与“港区联动”、“出口加工区”与“加工贸易”等,反映了各类开发区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此外,个别关键词如“创新”、“功能定位”、“产业集群”等处于几大核心组团之间,是各类开发区研究共同关注的议题。

我国开发区研究演进特征及重点领域

图 2 关键词共现网络及其聚


  利用关键词“爆点(burst)”分析,观察开发区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从各大类开发区的“爆点(burst)”时段来看,其研究往往与政府政策和相关实践密切相关(图 3)。上世纪90 年代初,中国首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在上海设立,相关研究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内容做了介绍;90 年代末,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在经历整顿后有所停滞,“高新区”以其“高新技术”特色成为了研究关注重点;2005 年,随着开始保税港区的逐步设立,“区港联动”成为了持续多年的热点;与此同时,对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研究一直较为丰富。2008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下发,其中明确提出了“实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鼓励政策,完善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与升级扩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这一宏观政策导向下,开发区研究中“土地集约利用”则成为新的热点并持续到近年。

我国开发区研究演进特征及重点领域

图 3 中国开发区研究热点辨析(前 13 位)


  三、 开发区研究的主要领域分析

  通过对重点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我国开发区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大方面:开发区空间布局及关系、开发区开发评价及转型和开发区管理体制及优化(图 4)。

我国开发区研究演进特征及重点领域

图 4 开发区研究的主要范


  3.1 开发区空间布局

  开发区空间分布相关研究主要是对开发区在我国区域内分布的宏观格局、特定开发区与其他开发区、城市的关系进行探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提出 “火炬计划(火炬计划是促进高技术、新技术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动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部署和安排)”之时,陈汉欣就探讨了高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其布局提出建议。从研究尺度来看,开发区空间布局及关系研究可进一步划分为中微观形态格局与宏观分布特征两方面:前者多出现在早年间,聚焦于开发区与母城之间的关系,乃至特定开发区(以及城市)的空间结构;后者则出现于近年来数据库建设较为完善、空间分析较为成熟的时期,多为全国或者特定区域尺度下开发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的对比分析。


  3.2 开发区绩效评价

  在开发区绩效评价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开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等进行绩效分析。从 21 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开发区发展出现土地资源紧张、工业用地相对低效等问题,土地经济相关学者逐步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开展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研究。王兴平等人从总体层面研究了中国城市开发区的空间规模与效益,指出开发区存在的“虚胖”空间绩效特征;吴郁玲等利用比较优势方法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开发区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差异,提出不仅应该评价开发区的经济产出,还应对其非农产出与农业产出的比较优势进行判断,从而“以最低的耕地损失换取开发区建设用地的最大化产出”。其他学者则采取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对省域或区域内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定量综合评价。


  近期,开发评价及转型研究已逐步拓展到开发区的运行效率、创新效率以及绿色发展绩效等方面,可归结为对开发区特定维度“单位产出/效率”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诸多针对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研究,其与开发区转型研究在研究对象、范畴、职能上存在一定差异(产业园区相比开发区更具有城市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载体地的职能),需要在相关研究方法借鉴、案例参考时认识到二者的差异。


  3.3 开发区管理体制

  开发区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开发区管理机制和政策作用的分析。开发区是我国城市的一种特殊结构形态,可分为管理委员会型、企业管理型、行政区政府管理型和管委会+乡镇管理型四种主要的管理模式。其中,大部分开发区都采用了管委会制度,国家级管委会作为市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行使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机构精简且在干部任免上采用任命制(管委会主要领导),同时设有独立的财政部门,组织税收和编制、实施财政预算,并可由公检法部门制定区内规范性文件实现依法治区。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研究,还有如经开区官员任期等与经开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对开发区转型升级中的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从政策作用视角切入的研究也较多,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开发区有着差异化的战略职能与特定政策,例如经开区与高新区政策导向不一,两种不同开发区政策效用也需要分别评价。近年来,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开发区政策的评估,如通过经济学模型对我国开发区政策进行评,从政策视角探讨开发区的生命周期,剖析产业经济领域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提质的作用,研究出口加工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政策效果等。(作者:王启轩,任捷,肖宏伟,许珂玮)


上一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兼容与混合用地的是一样么?(附案例)
下一篇:规划改革背景下对开发区发展重点方向预测及展望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