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坦洋是“坦洋工夫”茶品的发源地,曾与贵州茅台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本文在分析福安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坦洋茶谷”产业文旅综合片区的开发,从空间规划视角,提出全产业链发展、全域旅游联动、配建观光工厂、融入体验经济、搭建产业服务平台等规划策略。以期推动茶旅融合,探索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茶文化为内核,涵盖乡村、生态和文化的旅游形式蓬勃兴起。出现诸多传统茶叶产区通过建设茶庄园、茶景区开展茶旅游,从而带动茶产业的有益实践。使得以茶兴旅、以旅兴茶的“茶旅融合”方式推动茶产业提质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成为可能。
1、“茶旅融合”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有关“茶旅融合”的研究主要从名优茶区与旅游融合,特色小镇、茶乡村旅游开发两方面进行,分述如下。吴小霞(2011)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例,提出建设生态茶园、茶文化民俗游、茶文化学习游和茶叶保健游四项发展策略。冯秋萍(2016)以安溪县为例,基于“三产融合”视角探究了安溪县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资源、功能、市场、技术方面可供选择的融合路径。卢志海(2018)以乌龙茶之乡潮州凤凰镇为例,“茶产业+旅游业”双产业主导型特色小镇,需要充分融入地域文化,融入潮州功夫茶文化,并紧抓“特”和“小”作为小镇开发的关键[1]。胡艳(2019)以雅安藏茶村为例,通过对茶旅一体化发展研究,提出抓旅游就是抓产业转型升级,在茶村旅游开发中需要深挖茶文化内涵,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让茶业融入旅游。
总体上,“茶旅融合”的研究尚没有公认的理论体系,研究多针对特定茶区开展,重“旅业”而轻“茶业”,在空间规划层面进行论述的内容较少,对于福安市的“茶旅融合”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基于此,笔者以福安市“坦洋茶谷”项目空间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当地茶产业和旅游业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从空间规划层面上落地“茶旅融合”的有效路径。
2、福安坦洋茶旅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坦洋红茶历史悠久,茶产业历久弥新
坦洋茶谷项目位于福安市坦洋,该地产茶历史距今已有上千年,因成功研制“坦洋工夫”红茶,由于其味道独特,在欧美风行畅销。并于1915年“坦洋工夫”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成为英国皇室特供茶,由此“坦洋工夫”跻身世界名茶行列。
时至今日,“坦洋工夫”依旧是“中国驰名商标”、并于2011年被定为全国“两会”用茶。福安作为产茶大市,全市总人口的近七成从事茶相关工作,是福建第二大茶叶生产县市,产量仅次于安溪县。
2.2旅游资源丰富,生态与人文风景兼备
福安地处闽东沿海地区,陆域居于福州、温州两个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央,可融入福州和温州的一小时经济圈,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在客群资源。坦洋茶谷所在社口镇是省级生态乡镇,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森林覆盖率高达75%,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度,气候宜人,环境优越。
福安旅游资源丰富,仅坦洋茶谷方圆二十公里内,就分布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有被喻为“开闽进士第一村”的廉村;有浓郁畲族民族风情的溪塔葡萄沟等。风格迥异的旅游资源具备支撑茶旅融合的基础。
2.3产业集聚程度低,产业链延伸不足
福安从事茶叶加工的生产企业、制茶作坊多达千余家,区内除了少数龙头企业外,其他整体规模小,多数茶企靠近茶叶采摘区仍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式经营。产业分布集聚化程度低,缺少集群式开发区域。
茶企产品多集中于生产、销售毛茶,制作加工也仅局限于初粗加工阶段,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在茶叶精深加工,茶食、茶保健、茶日化用品等高附加值健康型产品端,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不足。直接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理想,亟待产业转型升级。
2.4产业配套不完善,品牌认知度低
福安长期作为茶叶粗加工和原材料产地,受困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在茶业生产加工领域,存在自动化加工设备,茶叶分级检验设备、冷链保鲜仓储设备配套不足,茶系列产品研发、产业化水平薄弱的现状。在茶叶销售领域,零售交易兼大宗贩卖的模式仍为主流,新兴互联网销售模式融合程度低,尤为缺少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支持。
福安坦洋红茶品牌行业有名,但缺乏消费者认知基础,近年虽组织了多种类型的茶事宣传活动,如斗茶大赛、茶艺术节、茶博会等,参与人员多是行业专家、茶企人员、茶商、媒体机构等,少有慕名而来的游客,茶事活动公众参与度低,客源基础薄弱。
2.5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度低,区域联动不足
福安茶旅游产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近年在地方政府和茶企的推动下,虽然建成了南方佳木茶庄园、海峡大茶都等项目,但是整体来看规模不大,游客的游乐方式仅限于采茶、购茶以及观光住宿,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远远满足不了旅客多元化的需求。
另外,茶旅游的打造多以独立项目为单位开展,与周边旅游资源如白云山、溪塔葡萄沟等景区的互动及协作较少。造成茶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各行其道,重茶业轻旅业现象明显,整体茶旅游业开发水平低下。
3、“茶旅融合”视角下的坦洋茶谷空间规划
3.1“茶旅融合”视角下的空间规划原则
3.1.1产业融合发展原则
坦洋茶谷的空间规划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基地+销售基地+旅游基地”复合产业模式。将茶叶加工、原产地采购、工业旅游、会议会展、文化体验一体化,打破传统单一经营模式,形成茶旅融合的多产业发展格局。
3.1.2全域旅游架构原则
坦洋茶谷的空间规划突破旅游景点各自为政的局面,全域层面谋划旅游产业布局,明确坦洋茶谷在区域旅游中的定位及作用。加强项目与周边景区的互动,实现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大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3.2“茶旅融合”视角下坦洋茶谷空间规划方案
3.2.1规划定位
以茶文化为主题,茶旅融合为手段,打造集生产加工、原产地采购、会议会展、研学培训、休闲观光、体验娱乐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文旅综合体。
3.2.2空间规划方案
以促进茶旅融合、产业提质升级为目标,以坦洋茶谷为抓手,结合项目交通以及周边资源条件,规划形成六大主要功能区域,分别为产业总部集聚区、原产地交易商贸区、观光工厂区、会展会议区、文创体验区、研学培训区和产业服务中心。
4、“茶旅融合”视角下坦洋茶谷规划应对策略
4.1联动周边景区,架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强调突破景区单打独斗的局面,将周边全域进行一体化打造,把全域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从而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区域资源有机整合、旅游服务全域配套。
规划依托福安的自然生态及文化资源,围绕白云山、廉村、葡萄沟景区、坦洋村等景点,结合坦洋茶谷项目,构建福安全域旅游环线,打造以“奇山-秀水-人文-茶文化”为主题特色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并着力开发“茶旅”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坦洋茶村探源项目、白云山茶园徒步项目、廉村茶风情项目、葡萄沟茶养生项目五大类茶旅项目,丰富区域旅游业态,协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坦洋茶谷作为全域旅游环线的第一站,通过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将其定位为全域旅游环线的综合旅游服务中心。
4.2 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能级提升
规划建设坦洋茶谷产业总部集聚区,积极协助引导茶企延伸茶产业链。将产业方向聚焦于利润率、附加值高的产业门类,向茶饮茶食、茶医美、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相关产业拓展,实现茶区产业开发多元化,产业能级得到提升,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
4.3 配置观光工厂,开展工业旅游
观光工厂可以使传统工业企业显现出新生机,不仅开发了新的增长点,增强提高品牌影响力,而且丰富旅游产品类别,提升制造片区的艺术性[3]。
规划结合产业总部集聚区规划一条工业旅游游专线,核心区是为茶叶精制自动化生产车间,车间为两层建筑,底层为全透明自动化车间,二楼设有参观长廊,游客可以透过全透明的玻璃了解生产车间全貌,观看整个作业流程,整个生产全流程高效、透明、规范。
4.4 融入体验经济,丰富旅游业态
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延伸,它强调消费者的感受性满足,重视行为发生时的心理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发展趋势。规划结合中央叶脉文化广场规划文创体验区,为游客提供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项体验活动,包括制茶体验区、培训体验区和茶文化表演区。制茶体验区让游客参与传统茶叶的制作过程中,亲自进行茶叶揉捻、炒制、发酵等工序。培训体验区提供茶艺培训、茶具茶食制作,通过示范教学与游客深度互动。茶文化表演区以茶艺表演、茶服秀作为主要的舞台展现形式,通过肢体语言,将民俗、时尚和茶文化元素混搭融合。
4.5 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产学研深度合作
茶产业服务平台是服务于产业链不同行为的开放性服务实体,主要包含产业技术创新功能、产业支持功能和产业服务功能,是保持茶产业发展、产品竞争力的动力保证[4]。
规划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从促进产业提质升级为出发点,搭建各类产业服务平台,包括电商服务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出口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并联手线上旅游服务机构,搭建旅游产业服务平台。推动多渠道的产品销售、新产品研发、旅游品牌推广以及质量体系的构建。并通过合作农林院校设立坦洋茶谷学院,搭建产业教育培训平台,开展茶业职业认证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利用学院科研力量,加强产品研发。
4.6 建立会议会展中心,推动知名度提升
茶业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茶产品展销、专题会议和展览等,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5]。
规划会展会议中心区,功能集展览、会议、博览、商贸功能为一体,定期举办具有影响力、高规格、权威性的茶品展销会、博览会、产业研讨会等专业展会,举办以茶艺比赛、品茗会、斗茶大赛、茶区摄影大赛等针对一般观众的特色展会。为企业展示产品、收集信息、洽商交易、技术交流、市场拓展提供了桥梁和纽带,增进茶业经贸合作和茶文化交流,并带动坦洋茶谷的旅游人气和行业知名度的提升。
5、结语
福安坦洋茶区通过“坦洋茶谷”项目的打造,以空间规划方式,通过延伸产业链、融入体验经济、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开展会展经济等方式,进行了“茶旅融合”的实践探索,以期成为推动福安茶区产业提质升级的有效途径。(作者:陈强)
|